2013年05月05日08:35 來源:雲南日報
彭竹兵
近讀民國《陸良縣志稿》,遇到兩個詞:壽官、勇號。
中國人自古敬老愛老,過去醫療衛生、生活水平相對差,人生七十古來稀,八十歲以上老人很少,百歲及其以上者往往被視為人瑞,甚至得到當政者的褒獎。如《馬龍州志》中記載清朝“恩賜老人詔:‘七十以上許一丁侍養,免其雜派差徭。八十以上給絹一疋、綿一斤、肉十斤、米一石。九十以上倍之。百歲建坊。’”
民國《陸良縣志稿》記載:有義塚“在西崗之北,壽官沈復淮同眾商捐置”。什麼是“壽官”?“壽官”是明清兩朝養老制度中賜予老人冠帶的一種頭銜。“壽官”一般由地方逐級推舉,必須德高望重、年紀大(70歲-100歲),最后由皇帝欽封授予。清代隻有已受旌表的孝子,“壽官”可提前到六十歲授予。在民間獲“壽官”者可謂鳳毛麟角,名利雙收。“壽官”不僅政治上有地位,納入官場級別(一般八品或九品)序列,而且享受國家俸祿。從現存明清時期的曲靖方志看,“壽官”很少,如清雍正元年本《馬龍州志》、道光本《宣威州志》中查不到“壽官”一詞。沈復淮可能是史上曲靖“壽官”第一人!
《陸良縣志稿》記載:邢鐘秀,字萃峰,剛勇善戰,因軍功“賞效字勇號”﹔段時行,字用之,性文雅,任事持重,因軍功“賞固字勇號”﹔錢汝達,字尊三,雍容文雅,有識多謀,因軍功“賜克字勇號”﹔姜開貴,勇悍善戰,因軍功“賞固字勇號”﹔念中元,字藎臣,因軍功“賞振勇巴圖魯”。前四個“勇號”與念中元的“振勇巴圖魯”,是清朝對有軍功者的一種賜予。《大清穆宗毅皇帝(同治朝)實錄》記載:“壬戌,以雲南克復大理等城出力,賞總兵官和述庭、安紹欽一品封典……都司張有福、楊恩禮、邢鐘秀、朱明新巴圖魯名號”。“巴圖魯”,蒙語,意為“勇士、英雄”。清初,滿族、蒙古族等八旗子弟有戰功者多賜此稱。在巴圖魯稱號之前,復冠他字為“勇號”,冠以滿文如烏能伊之類(烏能伊巴圖魯)者,叫做清字勇號﹔后來也用於漢族武官,冠以漢文剛勇之類(剛勇巴圖魯)者,稱為漢字勇號。《陸良縣志稿》中的勇號屬於漢字勇號,其中“效字勇號”就是“效勇巴圖魯”,“固字勇號”就是“固勇巴圖魯”,“克字勇號”就是“克勇巴圖魯”,“振勇巴圖魯”就是“振字勇號”,依此類推。清朝末年,各地獲勇號者極多,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乃多事之秋,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勇號泛濫。
作者單位:曲靖市財政局
(來源:雲南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