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廣南地母文化三題

2013年05月05日08:01    來源:雲南日報

《地母經》普千本內頁

  陳應文 文/圖

  一部時間標明為“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出處注明“滇省廣南府(南)彰仙女山之地母廟”的《地母經》,在北京地壇公園幸逢慧眼識珠被發現后,廣南地母文化由此引起各方關注。

  《地母經》版本

  目前所能了解到的《地母經》大略有三種:

  一是《玉匣記》通書中的《地母經》,即《萬年歷地母經》,又稱《皇歷地母經》或《黃帝地母經》。二是長詩體《地母經》,又稱《地母傳》,系民間敘事長詩,流傳於湖北宜昌地區。三是寺廟社壇《地母經》,也就是“地母文化”研究課題探討的對象,全稱《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生保命真經》。今所搜集到的主要有廣南縣珠琳鎮珠琳洞“親善壇”藏本、廣南縣壩美鎮普千“光善壇”藏本、廣南縣楊柳井鄉寶月關關帝廟盟仙壇藏本、洛陽上清宮南無派翻印本、陝西漢中府城固縣地母廟翻印本等11種版本。

  在廣南縣境內還保存著兩套原始木雕版的3個拓印本,其中一本珍藏於珠琳鎮珠琳村旁的溶洞中——珠琳洞親善壇內,另一套木雕版的拓印本尚存2本,一本幸存於壩美鎮普南村委會普千村光善壇﹔還有一本保存在寶月關關帝廟盟仙壇。為方便區別和記錄,本文分別稱為“珠琳本”、“普千本”和“寶月關本”。經研究比較發現,在滇省之外與此經關系最近的《地母經》,不僅只是出現在北京地壇公園的翻印本(簡稱“北京本”),還有洛陽上清宮南無派翻印本(簡稱“洛陽本”)、陝西漢中府城固縣地母廟流傳的翻印本(簡稱“城固本”)。這幾本經書除“普千本”、“寶月關本”外,都標明“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十八日”。

  地母文化概觀

  廣南《地母經》涉及天地(宇宙)的形成、人類社會的起源與發展等廣泛的社會、自然知識,可謂民間通俗百科全書,在民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同時,《地母經》又是一本寺廟社壇必備的科儀常用典籍,除農歷每月初一、十五開壇必須諷誦之外,主要用於朝拜地母的儀禮。朝拜地母儀禮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八日舉行,分三段進行:即開壇啟經、午朝、晚朝。各時段有固定儀程。這一活動經久不衰,至今傳承。

  南漳仙女山在何處

  《地母經》出處之“滇省廣南府(南)彰仙女山之地母廟”究竟在哪裡?對此頗有爭議,筆者略作探討。

  首先,從《地母經》的存在條件來看。昔日,廣南城東北先農壇腳下的大片稻田,曾經設有“那賽”(官田)、“那仙”(神田)。每年“官家”都要派人或官太爺親自主持舉行一系列重大祭祀活動。比如三月“官撒種”、四月“開秧門”、六月“祭田公地母”、八月“嘗新吃扁米祭谷神”、十月十八“慶祝地母聖誕”等。這些習俗固然自古興於民間,但通過“官辦”卻增添了民眾的崇敬心理,而官府則從中獲取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擴大提升了影響力和感召力。《地母經》由於具備了這樣的社會基礎作為載體,官民的各自需求成為依存的條件,這是《地母經》在廣南蓮城存在的重要條件之一。

  其次,從《地母經》的傳播來分析。廣南地處滇省通往桂粵的要沖,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境內驛道縱橫,蓮城商賈雲集,有廣東、江西、湖南、四川等商會設會館常駐,成為當時南疆重鎮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地母經》能傳到中原京城都市乃至全國各地,是具備通達條件的。

  第三,從廣南地名及其語言特征來考証。廣南蓮城雖為壯鄉,但素來漢壯雜居,社會交流習慣雙語並用,形成了廣南城特定的“方言土語”,如今許多地名、生活用語仍然保留這種特點。經對照,“南漳仙女山地母廟”這一地名,是一個漢壯語音、語法混用的典型例句。表面上看,“地母廟”是漢語,“仙女山”也可看作漢語,但加上“南漳”兩音就不好理解了。如果刪除多余的“女”、“地母”,將漢語的“廟”還原為壯語“苗”,全部恢復成壯語則應該是:“苗仙南漳博”,用漢語直譯,意為:“苗”即廟﹔“仙南”指管大地的(女)神即地母﹔“漳博”:“漳”,意思是(像)“天平(秤)”﹔“博”即山坡,連起來就是“天平山”。再倒譯成漢語就是“天平山(管)土(地的)仙女廟”,確切的意思是“天平山地母廟”。

  經調查,廣南古城東北小東門外有一座山,三峰並列,形似天平(今原貌更改),民國年間曾在此修建“南現公園”,范圍包括當時的東岳廟和先農壇。“南現”是壯語“仙南”受漢化影響的倒裝語﹔也就是“苗仙南”省略中心詞“苗”(廟)的地母廟一詞。這足以証明“地母廟”的具體位置。再則,《地母經》中的《純陽呂祖序》說:“地母何力焉,何以為名?……唯女媧聖母是也。”這段話除了闡明“地母即女媧娘娘”外,還明確告訴后人“地母廟”的“詳細地址”。

  作者單位:廣南縣文化館

(來源:雲南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