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琉璃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2013年04月24日08:47    來源:重慶日報

張毅(右)、楊惠姍正在介紹自己的琉璃作品。 記者 蘭世秋 攝

▲琉璃作品《早山一枝春》。

  本報北京電 (記者 蘭世秋)4月23日,“琉璃之人間探索——楊惠姍、張毅聯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了現代中國琉璃藝術的開拓者——楊惠姍、張毅創作的五大系列、共計40余件作品。本報記者受邀赴京,第一時間參觀了展覽。開幕式上,楊惠姍表示,將把展出作品中的《萬相唯一心》進行拍賣,所得款項將全部捐獻給雅安地震災區。

  新作“更見菩提”將鐵絲深入琉璃中

  此次展覽由文化部中華聯誼會指導,中國美術館與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共同主辦。

  1987年,曾獲台灣電影金馬獎的電影人楊惠姍、張毅華麗轉身,投入到琉璃藝術的研究和創作中。

  此次展覽,展出了楊惠姍和張毅創作的“一朵中國琉璃花”、“無相無無相”、“更見菩提”、“焰火禪心”、“自在”五個系列的作品。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楊惠姍創作的“一朵中國琉璃花”系列中,《且舞春風共從容》、《朝花之歌》、《順心而生》、《早山一枝春》等作品色彩絢爛,美輪美奐。

  而其余幾個系列的作品或黝黑、或碎裂,與人們印象中流光溢彩的琉璃大相徑庭。尤其是“更見菩提”系列作品,鐵絲深入到琉璃中,兩種相異的材質相互擁抱。

  楊惠姍介紹,由於連續熬夜創作,2010年的一個清晨,她的左耳突然失聰,“那個時候,覺得自己就像一部壞掉的電話,失去了對時空的判斷。”

  煎熬中,她選擇不停創作,最終有了“更見菩提”這個系列的作品。《大菩提花》、《隨處光明自在》等作品中,鐵網根根交錯,冰冷、雜亂,深入透明澄澈的琉璃中,仿佛在進行一場生命的對話。

  而張毅創作的“自在”系列,怪誕奇異,像沒有完成,又像已經完成。“焰火禪心”系列則像石頭上開出的花朵,似信手拈來,又顯出隨性不拘,充滿禪意。

  摸索出2100年前的琉璃制作技法

  張毅向記者介紹,他和楊惠姍制作琉璃的工藝,來自曾流行於2100年前、中國西漢時期的琉璃脫蠟鑄造法。

  這種技法在中國早已失傳,上世紀80年代末,楊惠姍和張毅耗時3年半的時間,負債7500萬新台幣,出售和抵押了自己和家人的6棟房子,經過千萬次的實踐,最終才又摸索出來。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稱,“琉璃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但長時間以來,我們隻能從詩文典籍中,遙想它高貴而典雅的身影。楊惠姍和張毅拂去了遮蔽琉璃藝術真相的煙塵,使琉璃藝術在現代文明的情景中得以復興。”

  楊惠姍稱,自己和張毅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情有獨鐘,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一直痴迷於琉璃藝術的原因。

  在1996年參觀了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觀音之后,二人被深深地震撼。“我們還兩次到重慶的大足石刻採風,兩次都看到天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在那裡我們也收獲了許多的感動。”

  楊惠姍稱,她正在創作一件兩米高的千手觀音琉璃作品。

  據了解,楊惠姍如今已是國際一流的琉璃工藝大師,她的作品已被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康寧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等16家世界頂級的博物館收藏。

  而作為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近現代藝術品的“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此次也將收藏楊惠姍、張毅的作品各一件,這也是中國美術館首次收藏琉璃藝術品。

(來源:重慶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