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呈現塵封的海南“文明”

2013年04月14日02:21    來源:光明日報

丘剛在西沙群島。資料照片

  2008年以前,海南沒有省級博物館﹔4年后的2012年,海南省博物館不僅拔地而起,而且躋身全國一級博物館行列。一個年輕的博物館,何以發展如此迅速?採訪中,眾人皆稱這是“丘剛效應”。

  今年56歲的丘剛是海南省博物館的一名研究員。2002年因為要籌建海南省博物館,作為引進人才,丘剛從河南開封博物館來到了海南。到海南后,丘剛屁股不著椅子,背起背包,一個縣一個鄉一個村地跑。西沙文物普查、東方榮村遺址、珠崖嶺古城址、金牛嶺明清墓地、澄邁福安窯址、陵水石貢遺址、三亞落筆洞遺址……兩年時間,他跑遍了海南18個市縣,領著他的團隊發現並挖掘出大量人類牙齒、哺乳動物化石和石、骨、角制品等生產工具,他們的艱辛勞動將海南島人類活動歷史推到了一萬年前。

  收獲歸收獲,可跟著丘剛干,大家覺得太累了。別看丘剛已過中年,可那不要命的勁頭不次於小伙子。他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家可以不回,就是不能不出活兒,恨不得每天都有收獲。有時大家忍不住和他吼起來:你不要命,我們還要呢!

  一次丘剛在和人閑談中,聽說河南新鄉市博物館珍藏著一幅明代鄧廷宜繪的《瓊黎風俗圖》。要是它能回海南多好!想到這,丘剛立即坐飛機到了新鄉。盡管是老熟人,老同行,但這件事並沒有結果。怏怏而歸后,丘剛不死心,又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飛到河南。他求助於上上下下的領導和朋友,說什麼也要請對方支援一下,他反復申明這件展品對海南省新建博物館的重要性,反復申明在海南展出這件珍品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他又向國家博物館提出調撥《瓊黎風俗圖》的申請。整整3年,他鍥而不舍。2007年1月下旬,《瓊黎風俗圖》在新鄉市文化局局長和新鄉市博物館館長的護送下,終於來到了海南。用新鄉市博物館館長的話說:盡管我們舍不得,但丘剛的執著讓我們不得不放棄。

  2008年,海南省博物館建成並面向社會開放。連續十幾天,博物館每天人流不斷,平均一天接待觀眾4萬余人。然而,館內畢竟資源有限,如沒有新展覽吸引觀眾,博物館就沒有生命力。在省文體廳的大力支持下,省博物館確定了引進精品展的思路。丘剛和他的同事攥著有限的經費,尋找適合在海南展出並為百姓喜愛的展覽。

  從2009年開始,海南省博物館先后引進了“國家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精品”“皇家珍寶——故宮藏清代金銀器”“至尊國禮——國際友誼博物館珍藏精品展”“走近大師——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中國畫精品展”等130多場展覽。平均7天就有一個新展覽推出。一個月展期內接待觀眾平均35萬人次。2010年起,海南省博物館先后與澳大利亞、荷蘭、美國、墨西哥等國家合作,以主辦、聯辦、協辦、承辦等方式舉辦展覽,讓觀眾通過博物館這個文化窗口,擴大文化視野。

  2012年,海南省博物館嘗試將自己的展品推向全國,首推的就是丘剛團隊操刀完成的“大海的方向——西沙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這個展覽首次展出南海水下文物。今年“五一”后,這個展覽將在北京、浙江、河南等多省市巡展。與此同時,由丘剛擔任主編並撰寫的《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海南省博物館研究文集》《海南古遺址》等書也相繼問世。

  這些書籍的問世,不僅展示了海南省博物館的學術水平,而且填補了海南在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古陶瓷、古村落等文物考古的空白。

  丘剛有個心結,那就是博物館辦得再好,受眾面有限,作為公益事業單位應該惠民、為民,在普及上下功夫。想到了就干,丘剛和同事們加班加點,花了一個月時間將展品拍成照片,同時按照博物館新格局制成38塊大展板。頭一站送展是西沙群島。當時正趕上5月悶熱天,炎炎烈日下,駐島官兵們高興地把展板圍個水泄不通。丘剛和同事們顧不上坐船15個小時的勞累與不適,逐一解答著官兵們的提問。

  從2010年5月起,丘剛領著他的團隊,扛著這38塊大展板,跑遍了海南。田間地頭、黎苗村寨、邊防哨所、建筑工地,處處留下他們的身影。用丘剛的話說,我們要讓所有沒條件來博物館參觀的人知道博物館是啥樣。

  緊接著,丘剛又有了新的想法:每次引進的精品展覽也要放大其效應,根據需要送基層。於是又一個送展下基層的方案形成了。這次赴西沙群島送上的是“金戈鐵馬——古代軍事兵器展”。駐島官兵們贈了一面錦旗,上面繡著“流動博物館愛兵惠民”幾個大字。2012年5月,丘剛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本報記者 魏月蘅 王曉櫻)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