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2日10:43 來源:內蒙古日報
□本報記者 巴依斯古楞
翻開2001年出版的錫林郭勒盟畜牧志,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記錄了白災的慘痛記憶:1962年全盟性大雪災,死亡牲畜42.19萬頭(隻)﹔1967年大雪災,死亡牲畜122.5萬頭(隻)﹔2000年大雪災,死亡牲畜15.6萬頭(隻)。 2012年底,連續幾場大雪又降臨錫林郭勒草原,總降雪量突破歷史極值。但人們卻欣喜地發現:大雪不僅沒形成嚴重白災,畜牧業各項指數與往年相比反而沒有差別。截至到今年3月底,全盟已接活仔畜413萬頭(隻),成活率達到99.6%。
有記載以來,錫林郭勒草原畜牧業首次實現大雪不成災。原因何在?
從靠天放牧到科學養畜
去年12月末,記者在西烏旗吉仁高勒鎮吉仁嘎查養牧大戶李耀文家看到,磚瓦結構的標准化育肥牛棚圈裡,300多頭牛已開始育肥﹔200多隻過冬羊在暖棚裡個個膘肥體壯。
李耀文告訴記者,在打儲草季節,他就儲備了20多萬公斤飼草,2000公斤飼料,盡管雪大,牲畜飼養期較往年長,但足夠過冬。而在2000年那次雪災中,800多隻過冬畜由於草料短缺,又沒有暖棚,損失將近一半。
慘痛的教訓,使李耀文下決心堅持走建設養畜、科學經營的道路。他首先圍封5000畝草場進行劃區輪牧,並通過國家農業開發項目打了1眼機井,開發了40多畝青貯飼料基地。
李耀文說:“過去我們都是靠天養畜,雖然生產投入小,但每次面臨自然災害時,付出再多勞動也避免不了損失。哪像現在,有暖棚、有草料,再大的雪我也不怕!”
3月末,記者再次採訪李耀文時,他家不僅舍飼育肥牛的膘情良好,連接羔工作都已結束,而且成活率幾乎達到100%。
李耀文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建設避災型畜牧業有兩個必要條件:草、棚圈。據統計,去年錫盟打儲草量達到26億公斤,比2011年多儲草5億公斤。截至2012年末,全盟牧民實有家畜棚圈達到3000多萬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1000多萬平方米,平均每隻過冬畜達2平米多。飼草充足,加上保暖不成問題,大雪不成災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如今,該盟西蘇旗、西烏旗等地牧民都熱衷於接冬羔和早春羔,通過育肥出欄,既增加了收入,又保護了草原生態。阿巴嘎旗和東烏旗牧民實行種公羊集中管理,提高羊群個體質量。南部牧業旗通過調整畜群結構和聯戶經營,並舍飼雙羔率高的“德美”羊,在提質增效的同時,又擴大了市場競爭力。
該盟畜牧業科技含量的提高,為避災型畜牧業提供了先決條件。
從束手無策到從容不迫
據東烏旗政協副主席德木其格回憶:1985年,還在嘎查當牧民的他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面前幾乎陷入絕境,牲畜差點全部餓死。“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我們當時的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太薄弱了”。
一次次慘痛的抗災教訓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迫使牧民不得不轉變觀念。2003年1月的一天,東烏旗額吉淖爾鎮哈日高畢嘎查召開了一次特殊的牧民大會,但商量的並不是過春節的事兒,而是如何轉變牧業生產經營觀念?會議一項內容就是成立牧業協會。當時,大部分牧民在思想上還有顧慮,甚至有人質疑:這不是回到改革開放前吃“大鍋飯”嗎?結果,隻有8戶牧民同意加入協會。
誰也未曾想到,這個隻有8戶成員的小協會,日后卻發展成為全國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並帶領全嘎查牧民走上致富路。該協會於2007年注冊轉為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烏珠穆沁種公羊選育工作,在種羊選育、出欄、防疫、購進飼料等方面做到統一。目前,合作社成員已發展到44戶,擁有良種烏珠穆沁種公羊1100隻,飼料基地、青貯窯、暖棚、人工授精室等生產設施齊全,輻射帶動156戶牧戶,活畜年交易量已超過1萬隻。
近年來,該盟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農牧業大戶或能人領辦的農牧戶聯合型﹔有由企業牽頭、農牧戶以入股形式組成的“公司+農牧戶”合作型﹔還有“公司+合作社+農牧戶”型﹔甚至出現了農牧民跨地區聯合建立合作社、進城創業牧戶創建行業合作社等新模式。這些合作經濟組織,在企業與農牧戶(基地)的對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全盟農牧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達到846家,其中有62家是草業合作社,輻射帶動全盟75%的農牧戶。東烏旗烏裡雅蘇太鎮有個前進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去冬儲存飼草5000多噸,可滿足2000多牧戶的牲畜過冬。
在合作社的引領下,如今的錫林郭勒草原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企業、合作社、牧戶相結合的儲草體系,為畜牧業生產實現大雪不成災提供了有力保障。
從遇災抗擊到實現避災
3月末,記者在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牧民呼和格日勒家採訪時看到,他家接羔工作已全部完成,棚圈后還儲存著近5000公斤青干草。
呼和格日勒說:“就是借錢也得把草料准備好,不然像去年冬天那樣的雪災損失就慘重了。”據了解,呼和格日勒家6000多畝草場已全部納入到禁牧區。去年底,他從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裡得到1.7萬元補助金,全部用於購買飼草。
現在,錫盟共有7.3萬牧戶像呼和格日勒一樣成為補獎機制的受益者。2011年,國家為了解決草原生態持續惡化的態勢,投入資金8億多元,惠及草牧場2.75億畝。
據草監部門統計,2012年,錫盟的牧草高度達到40公分,較去年提高7公分,畝均產草量達到75公斤,比上年提高18公斤。
自2000年以來,在錫林郭勒草原上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目前已累計投入生態資金56.2億元,實施風沙源治理工程3234萬畝﹔通過飛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實施林業生態建設928萬畝,流動、半流動沙地面積減少680萬畝﹔全盟森林覆蓋率由1.24%提高到7.13%。
如今,草場休牧、禁牧、劃區輪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作為轉變草原利用方式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本制度,已覆蓋了整個錫林郭勒大草原,“生態恢復、生產發展、牧民增收”的目標正在變為現實。
今年伊始,錫盟在加強牧區工作、夯實畜牧業基礎方面又推出新舉措。盟委書記於永泉再三強調:自治區對發展的定位,要求我們更好地開展牧區工作。而做好牧區工作的切入點和落腳點,就在增加牧民收入上。為此我們提出了增加牧民收入的四個途徑:科學養畜,實現規模效益﹔推進品牌戰略,實現優質優價﹔壯大二三產業,增加非農非牧收入﹔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收入。而且從今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把為全盟牧民建設儲草棚納入到為民辦的10件實事當中。 錫林郭勒大草原,如果說過去是一遇到自然災害就要全力以赴抗災自救的話,那麼現在,依靠政策引領,大雪不成災的避災型畜牧業輪廓已凸顯。而避災型畜牧業的初步實現,也預示著錫林郭勒草原在綠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的道路上已邁出堅實一步。
(來源:內蒙古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