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縣康復敬老院院長周汝珍,堅守24年,用愛呵護著180多位老人和殘疾棄嬰,為他們帶來生的幸福和死的尊嚴。資料照片
“好人之城,道德之城”。走出河北滄州西站,一塊巨幅標牌迎向八方來客。
如果把它看作古城滄州遞給客人的第一張名片,那麼,“好人之城”,便是這名片上最打眼的“頭銜”。
“你是好人,滄州雷鋒。平凡裡,釋放你的愛心,傳遞你的情義,為你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2012年9月,“當代雷鋒”郭明義走進滄州,和百余位“滄州好人”代表交流后,留下感言。的確,在這座以“好人”為榮的城市裡,正涌現出一個個德行昭彰的平凡英雄,寫下了無數首充滿溫度的大愛贊歌。
2007年4月,“滄州好人”典型代表評選在摸索中啟動。2012年3月,建設“好人之城”的進軍號正式吹響。幾年來,和滄州人整體風貌一起得到提升的,是全市上下對道德作用的深刻認識。
“從選好人、敬好人,到把‘好人’的正能量灌注到全民心中,引導人人成‘好人’,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道德建設不能搞花架子。”滄州市委書記焦彥龍說得凝重,“道德上去了,才能提升對外競爭的軟實力,形成促進發展的軟環境。”
建設“好人之城”以來,滄州發生了哪些變化,又給我們什麼啟示?時隔一年,記者再次走進滄州,尋找答案。
“好人”更好了——抱起團來做好事,力量更大
■啟示之一:當“好人”被視作一個城市的形象,最受鼓舞的就是“好人”本身。在良好的道德生態和激勵機制作用下,“好人”放下顧慮、倍感榮光,更加主動、更可持續、更有組織地奉獻愛心。
因為先后入選“中國好人榜”,“滄州好人”典型代表張強和王俊崗相識了。一個是常年悉心侍奉病母的孝子企業家,一個是20年救下20多位車禍傷員的個體戶“王老救”,兩人彼此欽佩,很快相約:一起做好事,幫助更多的人。
2012年5月,青縣青年郭建山、郭正義勇斗歹徒負傷住院,王俊崗和張強第一時間帶著慰問金赴醫院看望。同年9月,兩人又捐助了一位白血病患者,並在電視台幫助下組織募捐。現在,他們正為發動公眾扶助貧困學生而奔波。
“我也在成長。以前總覺得人人‘向錢看’,隻有我們‘冒傻氣’﹔現在滄州把‘好人’當寶貝,我的心暖了。”王俊崗快人快語,“得多做些好事才心安!”
張強更是從對小家的愛走向了“大家”。今年,他資助了27位孤寡老人,還籌備成立愛心基金,發動身邊的企業家朋友投身公益事業。“去年‘滄州好人’頒獎禮,我請來十幾位企業家觀看,這些漢子哭得稀裡嘩啦,好幾個人當場捐款。一聽說我要成立愛心基金,已經有60家企業要求加入了。”
“好人”抱團做好事,已經成了新的“滄州現象”。
每個“好人”就像一個能量核,身邊往往凝聚著一支隊伍,當“好人”們自發地站到一起,這些隊伍便交匯成了愛的方陣,並不斷吸引新的力量加入其中。2012年,滄州共有19人入選“中國好人榜”﹔2013年1月,又有3人上榜,以132人上榜的總成績連續5年領跑全國地市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