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5日09:23 來源:青海日報
因扮演電影《小二黑結婚》男一號,他曾經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今天,隔著半個世紀的光陰,回憶年逾七旬的楊建業的故事,似乎已經不是那麼容易了。這些年,他在青海生活得怎麼樣?
73歲的楊建業聲如洪鐘,精神矍鑠,每天堅持步行四五十分鐘以上。從西寧市城西區的古城台到城東區北京華聯店,如果你見到一個一身休閑裝的老者,目光如炬,神態自若,眉宇間依然英氣逼人,那很有可能就是楊建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電影《小二黑結婚》男一號、文化部專家“小二黑”。隻不過,隔著半個世紀的時光,如今幾乎沒有人認得出他了。好在這並不妨礙他生活得簡單而快樂。
龍年早春,在一個雪花飄舞的午后,我走進青海話劇團“小二黑”的家。楊老的家,三室一廳,修竹字畫,布置得朴素典雅。電視機上方,一個大紅雙喜字十分醒目地挂在牆上,旁邊,一對小夫妻的婚紗照,照得很是唯美。看我盯著看,楊老笑呵呵地說,我女兒,去年結的婚,婆家在北京呢,小妮子挺爭氣,我和老伴都很省心。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幸福溫馨的家。
聊起《小二黑結婚》,楊建業有些傷感地說:“現在《小二黑結婚》劇組裡就剩下葛存壯、俞平(小芹)和我,其他的都不在了。”本來央視還想找他和俞平這對銀屏戀人做個節目,但俞平丈夫病逝,她心情和身體都不太好,隻好作罷。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不能稀裡糊涂的,病怎麼得的都不知道。”楊建業說人活一口氣,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順境或逆境,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在養生保健上,他總結了15個字:平常飯、多樣性,多走路,休息好、睡眠好。他說,記住這15個字,每天身體力行,高原上一樣能長壽。楊建業說,我怕蚊子,怕熱,但咱這兒沒蚊子、涼快,我很喜歡青海。楊老愛看書讀報,《生活文摘》《參考消息》《文摘周報》他每期都買。電視節目他隻喜歡看體育和養生節目。他的老伴是個樂天派,總是笑笑的,很可親的樣子,她說,那時我們都一個單位的,工作中慢慢產生了感情,剛結婚時我們就住筒子樓,兩間13平米的房子,家徒四壁,什麼都沒有,搬到一起就算結婚了。我們從來不生氣,朋友多,很自由,我們是圈兒裡公認的最瀟洒的一對。看著他們開開心心的樣子,瀏覽著他們一張張的合影照,我想告訴小二黑的粉絲們(他們也都老了吧):青海“小二黑”比真的小二黑幸福,祝福他吧。
楊建業,1939年2月16日出生在三秦大地古風古韻的西安,北京電影學院最早的畢業生。那時候,北影一年才拍8部戲,很多同門師兄妹連“跑龍套”都沒有機會,而楊建業24歲就出演了電影《紅河激浪》中的飛虎,25歲因《小二黑結婚》一舉成名,成了當時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他那濃眉大眼的外形,魁梧帥氣的身材加之投入的表演,無論是演農民還是飾軍人,都深受觀眾喜愛,現今70后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們,恐怕沒有不喜歡小二黑的。當時小二黑的巨幅電影海報張貼得全國各地到處都是,隨著該劇的熱映,一種新的愛情婚姻觀在全國悄然形成。楊建業在當時的紅火程度即便現在最大牌的明星都難以望其項背。粉絲們熱情洋溢的來信雪片一般飛到楊建業案頭。有一次,著名笑星潘長江打電話給楊建業:“楊老師,我特崇拜您,您過去可是我的偶像啊。”楊建業一聽,操著老北影人那口北京腔:“別介,你現在是我的偶像。”說完,兩人都哈哈大笑。
正當事業如日中天,要甩開膀子大干一番的時候,“文化大革命”氣勢洶洶地來了。楊建業拍的第一部影片《紅河激浪》被定為反動影片,理由是為彭德懷、黃克誠、習仲勛翻案。很快,謝芳、趙子岳等被揪了出來。1966年,楊建業來到青海,這一來,就是一輩子。他先后任青海話劇團演員、青海京劇團團長,青海電影拍攝公司經理,一生致力於以藝術的形式宣傳介紹青海。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來,沉寂高原的楊建業時隔10年再現銀屏,出演了《冰山雪蓮》,影片中,他和86版紅樓夢賈寶玉的扮演者歐陽奮強演父子。《冰山雪蓮》尚未殺青,青藏鐵路開建,楊建業被從峨眉電影制片廠《冰山雪蓮》片場調回,到青藏鐵路施工現場慰問演出,在烏蘭,他和鐵道兵戰士一樣,每天饅頭白菜燉粉條,每天迎著漫天風沙工作。戰士們修路,他則走鄉串戶,熟悉生活,以鐵道兵為題創作的話劇《橋》摘得全省惟一一等獎。
“青海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非常獨特,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大系中有自己的優勢。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給電影藝術工作者帶來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現在大家都趕上了好時候。”這個老藝術工作者畢生致力於以電影藝術的形式推介青海民族民間文化。1989年法國電視二台應邀前來拍攝瞿壇寺、塔爾寺宗教藝術,在法國進行宣傳。楊建業帶人帶車日夜陪同。在水流湍急的循化黃河虎跳峽,一拍就是一個月,吃不好喝不好,頭頂烈日,腳踏羊皮筏,抱著機器在水上拍攝,有的時候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他和西安電影制片廠合作的紀錄片《鹽湖》,被業內人士夸贊說,“每一朵鹽花都拍得漂亮極了。”藝術風光片《土族風情》《撒拉族風情》等集中展現了青海獨特的民族民俗文化,一度被視為經典。
“視覺影像,要求我們要有一個好鏡頭。”談起電影藝術,楊建業侃侃而談,他說,1963年在文藝創作會上周恩來講得好啊,好劇本好演員好鏡頭,要做到這“三好”,在青海,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要立足這片厚實的土地,在塑造好我們本土最朴實、最典型的民族形象上下功夫。
2010年,《雪域天路》在青海拍攝,總導演楊濤是楊建業北影的小師弟。年逾古稀的楊建業不辭辛苦,協助劇組到黃南、玉樹的藝校、劇團選角兒,力圖將本省演員推向熒屏﹔為劇組提供急需的格爾木和天峻的影視資料,並參與實地選景,切磋鏡頭。
2011年,陳佩斯、斯琴高娃等北影人來高原看他,楊建業說:“青海的文化宣傳做得還很不夠,青海的演員總得有具體的人去培養。”眼下,寶刀不老的楊建業,每天早晨一起床,總是不忘多梳梳頭,加強腦部血液循環,每天自己量血壓,自我查體,努力保持旺盛的精力,下一步准備跟朋友一起合作辦校辦班,實實在在地為青海電影事業的發展培養一批化妝、表演、攝影藝術人才。談起這些,楊老目光灼灼,雄心勃勃。
(來源:青海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