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種糧,越種越有味

2013年03月03日08:08    來源:福建日報

  開著四輪農用車,從富口鎮到南霞鄉,從南霞鄉到村裡,一開春,沙縣種糧大戶姜發灶就風風火火忙個不停。元宵節前,他已經在南霞鄉流轉了1500畝農田,加上原來在富口鎮流轉的1000畝地,今年種糧規模可以突破2500畝。

  1964年出生的姜發灶,是沙縣富口鎮姜后村人,初中畢業后就在家務農。從1990年起,他外出跑運輸、搞小吃,打拼多年,卻節余不多。2007年,他和妻子回家種田,次年種糧達到515畝。2009年春,本報開展“記者百村百企行”,我們曾採訪他的種糧事跡。他說,多年沒種田了,又一下子種了這麼多,在選稻種、生產進度安排上等方面有些缺乏經驗,產量不是很滿意。但當年他仍擴種到了700畝(見本報2009年2月7日一版《三農政策好 種糧有前途》)。

  2月20日,4年后再次來到姜后村,姜發灶的家我們已認不得。過去幾年,他的生產生活有大變化。2010年,為好晒谷子,他花了6萬多元,把房前佔地三四百平方米的院子硬化了﹔2011年,為好堆放谷子,他花了8萬多元,建了一個臨時倉庫﹔2012年,他拆了舊房,花5萬多元建了一個停放農機具的機庫。今年初,他花4萬多元打了地基,計劃建一座佔地336平方米、高5層半的新房子,改善居住條件。

  近年來的種糧收入,更多地被姜發灶投入到農業機械化上。目前,他家的農機具已從4年前的5台發展到70多台。投資70萬元的集中育秧工廠即將投入使用,所育秧苗除自用外,還可為周邊提供2000畝生產之需。屆時,他將實現育、耕、種、防、收、儲全程機械化。

  “過去用手扶拖拉機,在田裡跟著跑來跑去,一天隻種七八畝﹔現在用大型拖拉機,可以像開車一樣穿著皮鞋,一天卻能種40畝。”他說,“這幾年農資價格,特別是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種田不搞機械化,賺不了多少錢。”去年,他種了300畝青玉米,收成時,雇了30多人,每天男工工錢130元、女工90元,最后僅人工成本就花了1萬多元。

  讓我們驚奇的是,姜發灶老婆過去在家幫忙晒谷子,去年卻在縣城開了一家服裝店。姜發灶樂呵呵地說:“晒谷子耗時耗體力,水稻一收割,就要到處找場地晒干,村裡的水泥路都佔了,人說我家谷子比砂子還多。去年咬咬牙,花18萬元買了一台烘干機,一天烘20噸。她不用晒谷子,就去當老板了。”

  對今年怎麼種,姜發灶有新想法。他說:“種有機稻,不打農藥,不下化肥,田裡還可以放養鴨子。”年初,他已經和一家稻米公司簽訂了生產2000畝有機稻的訂單。對在南霞鄉流轉的1500畝地,他准備種一季水稻后,在田裡搞泥鰍、田螺混養。“泥鰍粉干是南霞風味小吃,都流行到沙縣、三明了,現在泥鰍一斤40元還買不到。”他說。

  姜發灶今年流轉的土地期限都在10年以上。他說:“他們都出去做小吃了,沒空種田,聽說我要種都很高興。租金也不高,洋面田每年一畝200斤干谷﹔山壟田,前五年免租,后五年每年一畝100-200斤干谷。但我要幫助修好道路、溝渠,保証10年后交還的是清清楚楚的農田。”

  姜發灶對種田保持持續的樂趣,還因為得到兒子的理解支持。“看我忙,同時政策越來越好,大規模種糧也有效益,老二去年回家幫我。他在外漂了好幾年,這下我也放心了”。

  得知今年省裡實施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他已報名把兒子送去培訓,要把他培養成一名職業農民。他說:“今年中央說了,鼓勵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流轉。我年紀大了,希望就在下一代。”

(來源:福建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