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團拜沒了,“剩宴”少了,節約在很多地方成為新風尚

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這個春節,你“光盤”了嗎?

2013年02月19日07: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上海一家餐館,服務員幫顧客打包剩菜。
  新華社記者 凡 軍攝

  “光盤”多了,“剩宴”少了……春節期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之風悄然吹開。餐館鼓勵打包剩菜,政府部門取消團拜宴請,各地出台禁令嚴控公款吃喝。節約背后,是理性消費習慣的培養,要避免反對浪費成為“一陣風”,還要靠長效制度的建立。

  

  盛宴不再成“剩宴”

  志願者呼吁,“光盤行動”不要“一陣風”

  2月14日中午,在廣東省清遠市建滔裕花園酒店中餐廳,經理周澎被一位正要結賬的顧客攔住。這位顧客指著鄰桌的果盤問他,為什麼自己的桌上不送水果。周澎笑著對這位顧客解釋,想要送水果,得先把點的菜都吃完,否則,就隻能送打包用的環保飯盒。原來,這是餐廳為鼓勵“光盤行動”特意推出的新規定。

  與以往團圓飯講究“年年有余”的“剩宴”不同,今年春節,餐桌“光盤行動”正在成為最新的時尚。清遠市開展了“‘光盤行動’,文明餐桌”活動,很多公共用餐場所門口張貼出反對浪費的宣傳畫,各餐廳、酒樓也出點子幫助顧客“光盤”。

  在各地網友晒出的年夜飯微博中,“豐富而不奢侈”“精致而不浪費”成了流行搭配。“吃撐不是‘光盤’的本意,杜絕浪費才是核心精神。”有網友在微博中感慨。

  不少市民家的年夜大餐、春節“盛宴”在客人吃的吃、打包的打包之后,隻剩下幾片青菜葉。濟南市民黃振,一家14口人,除夕當天忙活了一下午,本來准備了十幾個菜的料,但最后隻炒了七八個。“吃多少做多少,不浪費。”他說。

  有不少人認為,“光盤”不是目的,而是通過這個活動來促進大家養成厲行節儉、反對浪費的習慣。在青島過年的小丁一家,今年就在“光盤”的動力下,變通了“年年有余”習俗,將飯菜點得恰到好處,最后各個盤子一色清,唯將蒸魚稍剩下一點,以示“有余”。

  “光盤行動”的發起人之一、北京的志願者王瀾鬆說,目前來看,“光盤行動”受到了熱烈的響應,效果很好。他希望,活動不要像“一陣風”一樣,吹幾天就沒了,而是能夠落實到習慣和日常行動當中去。王瀾鬆說,他們還想寫一首以“光盤”為主題的公益歌曲,或者拍一部微電影,擴大“光盤行動”的影響力。

  部分餐館取消最低消費

  鼓勵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

  客人們圍桌而坐,一道道精美的菜品不斷上桌,大堂電視裡循環播放著宣傳片,提醒客人“適量點餐,剩餐打包”。這是今年春節期間,記者在北京豐澤園餐廳看到的一幕場景。

  春節前后,北京多家餐廳推出點菜適量提醒服務,鼓勵客人將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主動退換菜等服務。北京大三元酒家為避免浪費,特別准備了外觀喜慶的免費打包紙提盒,並為選擇打包的顧客贈送點心。鴻賓樓飯庄則根據不同人數的套餐,使用不同尺寸的餐盤,既不影響菜品種類,又不因菜多造成浪費。

  與此同時,餐飲企業最低消費則遇冷。新疆烏魯木齊市規定,2月1日起,全市所有餐飲企業不得以任何形式、名目設置最低消費,凡有設置的一律停止。在北京,眉州東坡、湘鄂情、順峰等知名餐飲企業也於春節期間取消了實行多年的“最低消費”。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些餐廳依然設置了最低消費限額,這令前來就餐的消費者十分反感。大年初四,北京的李先生到一家名為南京大排檔的餐館就餐,6人包間被告知最低要消費400元。

  “隨著人們消費能力提升,進餐館已經成了尋常事。消費與浪費一字之差,意義卻有天壤之別。”南京餐飲商會會長沈加華說,文明、科學、健康的餐飲風尚的形成有賴於消費者和餐飲行業的共同努力。

  政府公務宴請明顯減少

  取消團拜會,增加慰問紅包

  2月10日晚,農歷大年初一,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大石橋街道辦通惠社區居民黃仕俊,吃過晚飯就和妻子帶上孫子趕到小區附近的文化廣場,觀看由東坡區“心連心藝術團”送上門的春節文藝晚會。

  藝術團團長衛能翔說:“這些節目多數原是為春節團拜會、茶話會准備的,如今市區都取消了團拜會、茶話會,委托我們把節目送到農村、社區、企業。”僅僅是取消團拜會、團拜宴一項,眉山市就節約資金近1000萬元。

  今年春節,廣西大新縣的“春節賬單”呈現出“一減一增”:花銷上百萬元的團拜招待宴請沒了,開支30萬元的燃放煙花活動省了,而慰問離退休老干部、農村黨員困難戶、五保戶等的“紅包”支出卻由去年的200萬元增到300萬元。大新縣委書記藍曉說,經濟強了,也要反對鋪張浪費。這一增一減,目的就是要倡導厲行節儉、反對浪費的理念。

  在昆明,據黨政接待部門反映,今年春節假期與去年同期相比,昆明市及各區縣公務接待批次減少了32%,接待人次減少了57%。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各大飯店接連遭遇退訂潮。一些機關和國企取消了節日期間的公務宴請。

  中國烹飪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春節前天津餐飲企業承接的公務宴請數量相比去年同期大約下降30%,消費標准也隻有以往的一半。

  酒桌上吃喝的時間少了,不少地方的機關干部用省下來的時間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河北省灤南縣開展問需於民調查,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整理出有價值的建議260多條。這些建議,都會寫進縣委全委會的報告。

  制度圍堵浪費源頭

  多地禁令嚴控公款吃喝

  “嚴禁利用傳統節日和重大節慶日,用公款相互走訪和宴請送禮……”2月7日,陝西省西安市紀委出台《關於厲行勤儉節約嚴禁公款吃喝的規定》,用“十條禁令”狠剎公款吃喝。不少干部都感慨,這是“動了真格”。西安市要求,對違反規定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單位,要追究主要領導黨政紀責任。

  湖北省武漢市出台11條“禁止”、29條“不准”,制止奢侈浪費﹔廣東省惠州市紀委細化措施,嚴控慶典、表彰、聯歡、宴請等活動﹔河南省信陽市委、市政府在春節期間對市區及周邊大賓館、酒店進行了暗訪和突擊檢查,嚴查超標准接待、單位互請、公開私請,並對3起公款吃喝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處罰。

  “今年春節前后,從餐飲場所反饋的情況看來,公款吃喝、大吃大喝的不良現象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雖然談不上徹底杜絕,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要求還是收到了明顯的成效。”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石英說。

  同時,也不可否認,不少干部群眾都存在一種擔心,那就是大吃大喝現象多年來屢禁不止,有關規定會不會成為“一陣風”?

  石英建議,要在制度設計、制度建設上徹底堵住公款消費的源頭。首先要從財政預算上“堵漏”,使公款消費成為“無源之水”﹔其次要加強政府部門的審計監督,加強發票等方面的管理﹔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健全監督機制,要在上級部門、紀檢部門牽頭下,充分發動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多管齊下,讓不良現象暴露在陽光之下。 

  (綜合記者姜峰、王明峰、戴嵐、劉泰山、李剛、謝振華、胡洪江、付文、田豐和新華社報道)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