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2046年 它還會回來!

2013年02月17日04:15    來源:重慶日報

  小行星2012DA14是一顆典型的近地小行星。測量顯示其長約46米,成分上看這顆小行星應該是岩石質的,而不是金屬或者水冰。平均而言像2012DA14這樣的小行星飛掠地球大約每40年左右會發生一次,而撞擊地球的概率則大約為每1200年一次。 NASA供圖

  航天飛機長56.14米 美國發現號 小行星2012DA14長46米 三維構建圖 人高1.8米 制圖 李夢妮

  本世紀將和地球擦身而過的部分小行星 2095年9月6日 距離地球3.85萬公裡 2010RF12小行星 直徑7米 2048年10月18日 距離地球11.5萬公裡 2007UD6小行星 直徑7米 2047年2月13日 距離地球7.7萬公裡 2012HG2小行星 直徑13米 2041年4月8日 距離地球11.5萬公裡 2012UE34小行星 直徑82米 2029年4月13日 距離地球3.85萬公裡 99942Apophis小行星 直徑393米 2028年

  據新華社天津2月16日電 (記者 周潤健 蔡玉高)北京時間2月16日凌晨,一顆長約為46米的小行星近距離掠過地球,這顆被命名為2012DA14的小行星算是與地球擦肩而過了。

  天文學家介紹,它是有記錄以來如此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中個頭最大的一個,類似的近地小天體是否有可能撞擊地球,讓很多人有些擔心。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像2012DA14這樣的小行星飛掠地球大約每40年左右會發生一次,而撞擊地球的概率則大約為每1200年一次。

  小行星2012DA14圍繞太陽運行,預計它下一次近距離接近地球大約是在2046年。

  一直有和地球等內行星互相

  撞擊的事件發生

  天文專家表示,有可能撞擊地球並帶來災害的近地小天體總數大約700顆。為避免這些近地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部門和機構正擬定措施加以避免。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鐘大新介紹說,大多數小行星處在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但在火星軌道的內側,以及再往地球軌道內側深入的范圍內也有小行星存在,這些小行星被稱為近地小行星。其中有的處於力學上不穩定的軌道上,因此被認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有和地球等內行星互相撞擊的事件發生。

  許多科學家認為發生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直徑10千米左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700顆最令科學家關注的

  小行星2036年或撞地球

  天文專家介紹說,有可能作為太空“殺手”威脅地球和人類的不僅有近地小行星,還有近地彗星。在天文學中,常把近地小行星與近地彗星統稱為近地小天體。

  據美國“近地小行星追蹤計劃”的天文學家估計,有可能撞擊地球並帶來災害的近地小天體總數大約700顆。其中令天文專家最為關注的是一顆叫做“阿波菲斯”的近地小行星,據科學家計算,到2029年,直徑約300米的“阿波菲斯”與地球的距離將不到4萬千米。盡管這顆小行星2029年撞上地球的危險已被排除,但在2036年仍然存在著與地球發生碰撞的可能性。

  鐘大新表示,為避免近地小天體撞擊地球,目前一些國家的有關部門和機構正在擬定計劃,制定措施,並逐步付諸實施。其要點有兩方面:一是要對近地小天體建立空間警戒網,進行嚴密的空間搜索和有效監視;二是系統研究和掌握攔截、爆破、擊毀及將其推離原來軌道等高新技術,以便化險為夷。

  小行星2012DA14位於小型望遠鏡和雙目望遠鏡的觀測范圍內,而全球范圍內有超過500個射電望遠鏡或者光學觀測站對其它近地小行星進行近距離的探測。通常情況下,近地小行星來自小行星帶,但是有些近地小行星源於更遙遠的柯伊伯帶,被列為危險級的近地小行星是科學家們重點關注的對象,如果它們撞擊地球,至少可造成一座城市被摧毀。

  讓我們看看撞地球的概率

  每1年 小汽車大小的小行星撞地球

  每2000年 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撞地球

  每50萬年 直徑1公裡以上的小行星撞地球

  小行星、彗星、隕石、隕星等都是地球的“天外來客”。那麼,它們到底有何區別?對地球的威脅又有幾何?

  小行星是一類繞太陽運行、但個頭比行星小得多的不活躍天體。彗星也是相對較小的一類天體,但有時活躍,彗星靠近太陽時其物質會蒸發形成彗發或彗尾。流星體是來自彗星或小行星的小塊,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因摩擦而發光發熱,人們就會看到流星,如果流星體穿越大氣層后還未灰飛煙滅,其“殘骸”就是所謂的隕星,墜落地表即人們見到的隕石。

  從個頭來看,上述天體直徑小於25米的,大多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就灰飛煙滅了,因此幾乎不構成任何威脅。如果直徑大於25米但小於1000米,撞擊地球后會對撞擊點局地造成威脅。

  從概率來看,大約每年都會有一顆小汽車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但通常在大氣層中就燃燒殆盡了。每兩千年,一顆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撞地球。直徑10公裡以上的小行星大約1億年一次,直徑1公裡以上的大約50萬年一次。

  據新華社

  俄羅斯天降隕石后續

  數據更新

  受傷:1200人(其中2人重傷)

  損失:4億盧布

  俄羅斯專家

  跟蹤攔截隕星 是“不可能的”

  俄羅斯專家昨天分析認為現階段跟蹤、攔截隕星實屬“不可能”。

  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主任魯斯蘭·普霍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真正解決小行星威脅地球的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以某種方式實施攔截是不可能的。即使未來使用某些系統可以實現攔截,也不會大量應用,因為費用非常昂貴。

  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一些國家擁有追蹤觀測小行星的系統,但暫時不夠先進。俄緊急情況部國家危機情況管理中心主任伊戈爾·索洛霍夫說,這顆隕星太小了,我們無法對其跟蹤。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戰略規劃管理和目標項目部部長尤裡·馬卡洛夫說,隕星墜地速度很快,進入大氣層的角度非常小。因此,使用現有手段對其進行跟蹤是不可能的。

  俄羅斯安全問題專家、《國防》周刊主編伊戈爾·科羅特琴科說,目前俄羅斯和美國先進的防空和導彈防御系統都無法檢測到小行星的威脅,隻有大功率的雷達系統才能監控近地空間。

  美國專家

  美歐正考慮利用

  航天器轟擊小行星

  一塊隕石15日墜落在俄羅斯,造成上千人受傷,引發全球關注。人們不禁問,這塊隕石從哪裡來?隕石墜落到地球頻繁嗎?美國專家給出了答案。

  問:隕石從哪裡來?

  答:美國航天局馬歇爾航天中心流星體環境辦公室首席科學家比爾·庫克認為,這塊隕石其實是大約一年前脫離小行星帶的一顆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后存在了30多秒,隨后飛到地球上空19公裡至24公裡時發生劇烈爆炸並碎裂。

  問:隕石的爆炸威力有多大?

  答:美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科學家埃米·邁因策爾估計,這塊隕石的大小與一輛公共汽車的大小差不多,重量卻有7000噸。它在地球上空爆炸時的威力相當於20顆原子彈,但幸運的是,“大氣吸收了絕大部分能量”。

  問:如何跟蹤小行星?

  答:美國航天局有一個“太空衛士”的項目,力圖定位地球周邊90%以上直徑不小於1公裡的小行星運行軌道,以計算它們是否對地球構成潛在危險。

  美國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目前正考慮開展一個新項目,利用航天器轟擊小行星,以判斷是否能夠將較大的太空石塊改變軌道。

  據新華社

  石常從天降 重視勿慌張

  ——專家解讀“隕石雨”

  新華社記者 蔡玉高 周潤健

  15日發生的俄羅斯“隕石雨”事件引發了公眾對小行星撞擊地球話題的關注。天文學家表示,該事件提醒各國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天體碎塊和小行星的監測,尤其是防止直徑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但公眾對此也無需過度緊張,畢竟個頭大、危害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屬於極小概率事件,且目前國際天文學界已經掌握一系列辦法,以阻止它們“襲擊”地球。

  我國1976年落下過1噸多重的隕石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介紹,15日發生的“隕石雨”事件其實就是個頭很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所造成的。根據所掌握的信息,此次事件是一顆約兩米直徑、重10噸的小行星,以每秒約15千米的速度沖進地球大氣層所引起的。該小行星在進入大氣層后分裂為幾塊較大的隕石和許多小隕石塊,強烈壓縮前面的空氣,產生高溫氣體火球和很強的沖擊波,從而沖擊和打碎玻璃,擊傷附近居民。

  天文資料顯示,進入20世紀以來,在世界范圍內影響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發生了多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08年6月30日早晨7時許,一顆直徑60米的小行星在俄國通古斯地區上空爆炸,其爆炸威力相當於200顆廣島原子彈(但無明顯放射性),摧毀2000多平方公裡的古老森林,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在我國,最近的一次影響較大的“隕石雨”事件發生在1976年3月8日。當天下午,在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地區,“隕石雨”穿透地面1.7米的凍土層,又扎進地層4.8米,砸開了一個直徑達2.1米的大深坑。其中最大的一塊隕石重達1170公斤,慶幸的是也未造成人員傷亡。

  撞擊地球是典型的小概率、高風險事件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趙海斌表示,這起事件告訴人們,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險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直存在的。

  王思潮、趙海斌等天文學家介紹,體積較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典型的小概率、高風險事件。國際天文學界的統計分析顯示,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大小與其體積大小是成反比的,即體積越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就越小。

  王思潮介紹,俄羅斯的“隕石雨”事件表明目前人類對小行星的監測不能盡如人意,特別是對直徑隻有幾米的小行星,由於此類小行星個頭小、非常暗,因此很難被觀測到。這就需要全球天文學界進一步提高觀測水平,防患於未然。

  全球需協力應對 公眾不必過度恐慌

  王思潮等天文學家表示,盡管風險一直存在,但畢竟危害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屬於極小概率的事件,因此公眾無需過度恐慌。

  事實上,自俄羅斯通古斯事件發生后,國際天文學界就逐步重視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風險。1993年4月,10多個國家的60多位科學家在意大利召開專門的國際會議,並發表宣言指出,近地小天體的碰撞,對於地球的生態環境和生命演化至關重要,絕不亞於其他自然災害,國際社會要進一步協調努力。

  為及時搜索出對地球存在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我國中科院1999年組建了“近地天體探測和太陽系動力學研究”團組,已在江蘇省盱眙縣建立了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觀測基地,並成功安裝了1.2米施密特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負責觀測工作的趙海斌介紹,目前發現了擁有臨時編號的新小行星1000多個,其中100多顆小行星已經精確定軌,獲得了永久編號。

  王思潮表示,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國際天文學界正在不斷提升應對小行星“襲擊”的水平。在監測潛在威脅小行星、有效測算其軌道的基礎上,一旦發現對地球存在嚴重威脅的小行星、彗星時,即可發射載有爆炸裝置的火箭或飛船,在小行星的附近引爆以改變其速度和運行方向,從而保障地球的安全。

  天文學家表示,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依然任重道遠,此次事件提醒世界各國還需進一步加大投入,盡最大可能提高相關科研水平。

  (據新華社南京2月16日專電)

(來源:重慶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