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政治圈讀物”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3年02月12日03:07    來源:重慶日報

《舊制度與大革命》 (法)托克維爾 著 於振海 譯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2年12月版

  本報記者 強雯

  去年年末,新任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一次會議上的一句推薦,在學術圈和政界引起熱議。

  “我們現在很多的學者看的是后資本主義時期的書,應該看一下前期的東西,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伴隨著這句推薦的廣泛流傳,一些單位開始大批團購此書,不少讀者也紛紛自掏腰包一睹為快,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斷貨,一時洛陽紙貴。

  用心良苦

  “高層推薦”為哪般?

  “政治圈讀物”飛入尋常百姓家,引發了讀者熱議:這是一本什麼書?現在看這本書,有什麼意義?

  據業內人士介紹,《舊制度與大革命》其實是一部“老書”,是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的著作,探討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原有的封建制度由於腐敗和不得人心而崩潰,但社會動蕩卻並未帶來革命黨預期的結果,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民眾,最后都被相互間的怒火所吞噬。

  記者發現,《舊制度與大革命》自1992年出版以來,版本也非常多,但鑒於其學術性強,並未大范圍流行。

  如今,老書熱銷,道理在哪裡呢?

  “王岐山之所以推薦人們讀這本書,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讓人們對改革樹立信心,尤其是對反腐敗的改革工作堅定信念。”西南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李文學說。“單純的激情和爆裂的方式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制度的建設完善和觀念的逐漸深入人心,才是‘潤物細無聲’的良策。”

  香港媒體《大公報》也撰文指出,王岐山在明白無誤地告訴專家和領導干部,中國的紀檢工作和反腐敗工作首先要考慮到中國具體的國情。不了解國情,紀檢反腐敗就會出偏差,不是鬧出“大動靜”就是遇到困難不作為。

  有專家分析,從推薦一本書,到探究反腐之路和國運之道,這大概才是王岐山的良苦用心所在。

  深意何在

  100多年前的法國與今日中國相似?

  “作為一本探究18世紀法國大革命起源及特點的著作,能在中國引起廣泛關注,除了高層領導人的推薦外,更大的原因是書中內容與當下中國的關聯性。”該書責任編輯梁娟(北京時代華語版)表示。

  她認為此書看點主要有二。第一,當前中國社會背景復雜和社會矛盾激化的處境,與法國大革命時期有某種相似性。例如:公文風格千篇一律,政府辦事效率低下,公民都熱心做公務員,等等。

  “確實,中國與法國都是通過革命走向現代性的國家,在‘后革命時期’所遭遇的政治社會困境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讀書》主編王焱認為,閱讀《舊制度與大革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歷史上的法國與當下中國的關聯性,從而為走出這一困境提供啟迪。

  “看點之二在於,有憂患意識的人們發現這本書思想深邃,鞭辟入裡,是很好的思想磨刀石,提出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梁娟舉例,書中提出一些觀點“人不變,制度再改也沒用”;“為什麼大革命摧毀了舊制度卻保留了官員免責制?”“大承包商為什麼和官吏享用同樣的待遇?”很多地方都與中國目前的現實相映成趣。

  對此,北大歷史系主任、我國著名法國史專家高毅教授也表示認同,“舊制度最大的弊端是統治者的腐敗,只是在舊制度末期的時代條件下,這種腐敗沒有帶來經濟的凋敝,相反卻促成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然而也正是這種繁榮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腐敗的舊制度下的經濟繁榮就這樣成了大革命的催生婆。”他認為這些能給當下的中國帶來一些啟示。

  專家支招

  老百姓如何讀懂“政治圈子讀物”?

  盡管《舊制度與大革命》熱銷,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顯得艱澀難懂,有網友“吐槽”,“讀《舊制度與大革命》,還不如讀歷史書《法國大革命》,既綜合了解歷史,又容易理解。”

  “對於一般的老百姓來說,要閱讀這本書,需要兩個方面的准備,”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鄧斌說,首先,需要有世界近代史特別是法國革命史的知識准備。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等民主思想所取代。本來人們認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處於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時候發生的,但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

  對此,許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而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后果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解釋。這種解釋並沒有給出一種完美的結論,而是提出了引發后來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即如何面對正在席卷全球的政治民主化這個時代潮流。

  其次,先要閱讀托克維爾的另外兩部著作,即《論美國的民主》(上下卷,分別出版於1835年和1840年)、《回憶錄:1848年法國革命》(1848年革命后不久即寫就,但1893年才出版)。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托克維爾洞見到民主社會可能導致獨裁政府的出現,因此,一個社會僅僅擁有民主和平等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另一種更加堅固,更加不可動搖的基礎,這就是自由。

  網友評論

  王岐山頻繁推薦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反映出執政者的憂患意識。100多年來,中國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從百日維新到清末憲政,從辛亥革命到解放戰爭,有過機遇,但更多的是血的教訓。革命的破壞性是顯而易見的,今天,改革已成社會各界共識。告別革命,先要告別舊制度;阻止革命,需要加速改革。

  ——新浪網友東方勢力

  《舊制度與大革命》講的是法國大革命到底為什麼會發生。在歷史教科書裡總結革命爆發的原因,無外乎國王獨裁專制,政府腐敗,苛捐雜稅,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見的說辭。讀者們也自然而然地覺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來鬧革命。然而真相遠不是這麼回事。 ——搜狐網友“文一格格”

  全國都在讀200年前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有兩點,一不能隨便加稅,二要給雙方都留有退路(活路),要學會妥協,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對方所做的任何改善。要不然隻能互相看不爽,最后玉石俱焚,誰也沒有活路。一旦革命,就是負篩選。

  ——當當網友“我是隻看不說”

  精彩節選

  1、在這裡我將竭力証明這個事實:同樣還是那批法國人,他們到底犯了哪些主觀錯誤、客觀錯誤,做了哪些失策,使得他們最終拋棄了自己的初衷,忘卻了自由的要義,隻想同樣成為權力——這個舊世界的主人——的奴仆的;一個比大革命推翻的制度更加強大和專制的體制,是如何奪得和集中權力,壓制以昂貴的代價換來的所有自由,並讓自由隻剩下空洞死氣的空架子的;是如何把選舉人的至高知情權、集會權、選舉權、言論自由權剝奪卻高談民眾權利的;是如何操縱議會使其沉默不語,卻把增稅吹噓為自主投票的;如何取消國民自治權,憲法保証權,思想、言論、出版自由權——這些都是1789年大革命取得的最珍貴、最崇高的戰果——還居然以那個偉大時代的后裔自居的。

  ——選自前言《這不是歷史》

  2、之所以會發生革命,並不總是因為本來好好的國家變壞了,而且越來越壞。那些幾乎無意識地耐心忍耐最大的壓迫的國家,一旦壓力減輕,他們就會立刻反叛。被革命摧毀的制度,幾乎無一例外都比它之前的制度要好,而且根據經驗,壞制度最危險的時刻,通常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候。為了拯救長期以來飽受壓迫的臣民,一個國王可能會開始改革,這時他必輸無疑,除非他有極大的天賦。當苦難不可避免,人們就能耐心忍受,但一旦有任何避開苦難的可能,一切就會變得無法忍受。被治愈的疾病,會使其他疾病顯得更暴露,於是人們增加更加強烈的痛苦。痛苦已經減輕,所以病人的感覺更加敏銳了。

  ——選自第16章《繁榮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

  3、長期以來一直努力在民眾的頭腦中植入革命的原則(這個詞是后來才發明出來的)的,正是舊制度下的政府本身。舊政府通過幾種特定的方式使革命原則扎根在大眾的思想裡,革命原則包括幾個方面,但整體仇視個人和個人權利,而且愛好暴力,一旦訴諸暴力革命原則就會升級。

  ——選自第18章《舊政府完成對民眾的革命教育》

  4、但是,發動革命的斗志昂揚的一代死去了或丟失了銳氣,發動類似事業的人身上總是發生這種事情。而且,隨著事件的自然發展,當對自由的熱愛被暴民統治和無政府狀態挫傷,漸漸變得蒼白,手足無措的國家便開始尋找一個主人,為專制政府的重建提供無數方便條件。那位偉大的天才一眼就發現了機會,注定成為大革命的繼承者和摧毀者。

  ——選自第20章《大革命在舊制度中自發形成》

  書評

  小革命與大革命

  時樺宇

  龍年年末,一本歷史領域的學術書走進了大眾讀者的視野,這就是《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原著出版於1856年,直到1992年才出版了中文譯本,一開始隻在學術圈內有一定影響。到了2012年上半年,隨著國內政改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想到了從歷史中去尋找參照系,於是,這本探究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起源及特點的《舊制度與大革命》開始受到了廣泛關注。

  《舊制度與大革命(雙語版)》是根據美國出版的英文版翻譯,與法文版有一定差別。法文版分為三編,而英文版則分為兩部分,本書即是譯自選亨利·裡弗爾從法語翻譯的英文版。

  本書譯為中文雖然不到20萬字,但幾乎每一章都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歐洲制度如出一轍,它們如何陷於全面崩潰?為什麼法國人最難忍受封建特權?為什麼中央集權制來源於舊制度而不是大革命和帝國?權力集中為什麼扎根於舊制度但沒有摧毀它?為什麼說法國千人一面,同時又分裂與冷漠?

  托克維爾還分析了大革命中為什麼文人會成為政治領袖及其后果,為什麼法國人寧願先要改革后要自由?為什麼路易十六時期最繁榮的舊王朝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而正是舊政府完成對民眾的革命教育。他敏銳地指出,行政革命將會是政治革命的先導,而大革命其實深深地扎根於舊制度之中。

  托克維爾出身貴族,但政治上傾向於自由主義,曾拒絕繼承貴族頭銜。他一生經歷了五個朝代,還曾經是法國的外交部長。在他所處的時代,法國在革命和專制的輪回中掙扎,他為自己的民族的自由而奮斗,卻最終發現這個民族“激動不已地親吻枷鎖”。法國大革命的血色黃昏,令他深刻反思暴力革命,從此成為保守的自由主義。他對政治失望后,安心寫作,在西方被尊為社會改革先知。

  “當改革開始之后,舊制度剩下的部分就更讓人難以忍受。”這是《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也是整本書最發人深省的觀點。當今中國,改革的車輪已然啟動,人們切實感受到了社會的高速發展,同時也發現了暴露的眾多問題。該如何繼續深化改革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上下的共識。朱學勤曾經把革命分為多個版本,局限於政治領域的,可稱為“小革命”,這樣的革命不傷害社會;如果繼續下去,不僅改造社會,還要改造人性,那就稱“大革命”,朱學勤的看法其實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普遍看法:即不革命不行,大革命(法國)不好,小革命(英美式)最好。因為小革命是有限革命,是在尊重現有財富分配格局下的革命,社會不需要付出慘重代價。

  近代中國自從戊戌變法以來,一直留意觀察著改革路上的先驅和同行者,法國、日本和俄國都曾經是中國參照、借鑒的對象,而美國也曾有學者談到,今天的中國正相當於19世紀后半葉的美國社會,今天中國的很多問題,一百多年前的美國也都出現過。雖然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但借鑒歷史不等於比附歷史,對歷史做“一一對應”的機械解讀,歷史學家的真知灼見一定會對如何觀察當下、解決當下問題有所啟發,但歷史不可能只是簡單的輪回重復,解決現實問題的根本之道,還是必須立足於對現實的認識和了解。

(來源:重慶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