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近日在新華社一份材料上作出批示,指出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為此,我們邀請專家選編了中國古代一些有關節儉的故事、格言,希望大家以史為鑒,提升全社會以儉為德的自覺性,促進節約風氣的形成。
節儉關乎國家長治久安
儉之為德,由來已久。往古唐堯虞舜之時,就對節儉的作用給予高度的肯定。
降至春秋戰國之際,諸家學派興起,開始探求國家長治久安之道。其中儒、墨兩家號為“顯學”。儒家學說以周公以來的禮制為基礎,“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要恢復並保持封建等級社會的秩序與穩定。而墨家則“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儒墨相互攻訐,“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然而,論及“節儉”之德時,儒、墨兩家卻非常相近。墨家主張“節用”、“節葬”,節儉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儒家雖未將“儉”之德視為儒家核心的價值觀,但從未輕視或否定過節儉的作用和意義。《論語·泰伯》篇雲:“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學而》篇也有“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之語,說明儒家對節儉是認同的。當時惟有法家的韓非,為強調法、術、勢的重要性,其《說疑》篇舉趙敬侯和燕王子噲為例,認為節儉勤勞對國家興亡不起多大作用。
秦漢以后,人們普遍接受儒、墨兩家的觀點,二十四史中對於能夠節儉的人物大加稱贊,隨處可見。如《后漢書·吳祐傳》稱“祐以光祿四行遷膠東侯相”。所謂“四行”,據《漢官儀》,指“敦厚、質朴、遜讓、節儉”也。官吏的升遷考核,將能否“節儉”作為一項基本內容,究其原因,概因為古代吏少民多,缺少有效的監督機制,隻有更多地強調自我的道德約束。
隨著時代的推移,封建統治者越來越重視“儉”之德對社會穩定的作用,並開始注意節儉與吝嗇的差別,特別是朝廷與王公大人多年節儉而持有的財富的如何使用,成為一些思想家關注的對象。唐太宗、王夫之批評隋文帝假節儉之名行聚斂之實,王夫之論隋煬帝“離宮別館,涂金堆碧,龍舟錦纜,翦採鋪池,裂繪衣樹,皆取之有余,而倉粟陳紅,以資李密之狼戾,一皆文帝心計之所聚”,與唐太宗所說后代“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之說均為至論。(北京語言大學副教授 曾廣開)
一、節儉是國家建設的大事,關系國家興亡
1.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后艱。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無載爾偽。
【評點】
周成王討伐淮夷,班師后告戒臣下,建功立業要靠志堅勤勉,身居高位不要驕狂奢侈,必須恪守恭敬節儉的道德。
2.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評點】
據《左傳》庄公二十四年和《國語·魯語上》記載,魯庄公修飾桓公之廟,油漆柱子,雕刻椽子,魯大夫御孫進諫,強調節儉是恭敬美德,奢侈越制是極大惡行。此語深受歷代君臣重視,用以修身、治國。
3.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評點】
周成王封周公長子伯禽於魯國,伯禽臨行前,周公告誡他,自己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代行天子職權多年,自己從不敢驕傲奢侈。周公要伯禽從六個方面保持謙遜美德,其中強調魯國雖是土地廣大,隻有節儉才能使國家安定。否則,即使是像夏桀殷紂那樣富有四海,也會國破身亡。周公這番話,孔子一再引用,說明節儉對於國家強盛的重要作用。
4.昔戎將由余使秦。秦繆公問以得失之要,對曰:“古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也,失國者,未嘗不以驕奢也。”由余因論五帝三王之所以衰,及至布衣之所以亡,繆公然之。
【評點】
由余與秦穆(繆)公的問答,屢見於秦漢典籍。《韓非子·十過》記載頗為詳細。由余認為,君主是否具有節儉的美德是其得國失國的主要原因,“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我們知道,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會加重百姓的負擔,百姓“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社會動蕩不安,必將帶來嚴重的結果。
5.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
【評點】
《管子·八觀》篇論述了如何觀察國家強弱、存亡之途徑,其中有“入國邑,視宮室,觀車馬衣服,而侈儉之國可知也”一節,具體地說,都城大而城郊田野狹小、人民稀少,君主宮室壯觀而百姓房屋稀少,國中糧倉少而君主貴族台榭繁多,一般民眾衣服迤邐華美、車馬多裝飾文採,都是奢侈的征候。奢侈浪費帶來用費的增加,使得百姓逐漸貧困,“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貧窮隻能帶來社會矛盾的尖銳,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因此,管子認為,提倡節儉,禁止奢侈浪費,是治理國家非常緊要的事情。
6.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採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
【評點】
先秦諸子學說中墨家最具有平民色彩,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十分顯著。墨子針對貴族政治的腐敗和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現實,提出“節用”、“節葬”,希望統治者能夠節儉,生活艱苦朴素,與百姓一同勞作,使百工各事其所能,罷免一切不利於百姓生產的奢侈浪費。
7.十七年,太宗問遂良曰:“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舜、禹者十余人。食器之間,苦諫何也?”遂良對曰:“雕琢害農事,纂組傷女工。首創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太宗以為然,因曰:“夫為人君,不憂萬姓而事奢淫,危亡之機可反掌而待也。”
【評點】
故事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十七年。中國古代以農業立國,物產有限,工匠過分講究雕琢,器皿脫離實用的需要講求精美,必須投入較多的人力和物力,風氣一開,上行下效,“一夫不耕,或受其飢,一婦不織,或受其寒”,就會影響到百姓的生活。因而養成節儉的風習至為重要。褚遂良的諫詞,代表了賢明士大夫普遍的看法,君主對社會風氣的厚薄具有他人無法比擬的影響力,任何奢華的念頭都可能興起驕奢淫逸的狂風,因而,對封建君王來說,防微杜漸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