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節儉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修身至要
1.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評點】
老子的學說,強調清靜無為,以此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頗為深刻。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對大自然的索取。如何滿足日益增長的人類社會的需要,隻有兩條途徑:一是向身外求,發展科技,開發新能源﹔其次,就是向心內求,根據老庄的學說,降低人的欲望,減少對大自然的索求,以免資源枯竭,從而延長整個人類的壽命。所以,老子以慈愛、節儉和因循自然為寶,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浪費,不僅關系國家的興衰、王朝的替代,更關系到整個人類的命運。
2.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評點】
魯人林放向孔子詢問禮的本質,孔子稱贊他看到問題的重大意義。孔子認為:禮的踐行,與其過分地講究禮的儀式而鋪張浪費,寧可朴素儉約。比如說喪禮,與其儀文周至,寧可過分傷悲。在孔子看來,禮是對情欲進行節制的,但如果隻注意禮儀的形式,甚至借禮儀而行奢靡之實,則應該返璞歸真,回到儉約。
3.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評點】
儒家以謙遜為美德,反對驕奢淫逸。孔子並不贊成夏人的質朴無文,但如與統治者的驕奢淫逸相比較,孔子寧可選擇節儉朴素,即使被視為固陋寒傖。由此看來,在禮的踐行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過”(奢華)與“不及”(吝惜)的問題,但對二者的輕重,孔子的態度是明確的。
4.孔子曰:“中人之情,有余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失,縱欲則敗。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聚有數,車器有限,以防亂之源也。故夫度量不可不明也,善言不可不聽也。”
【評點】
《說苑》此段論述源自《孔子家語》卷四。就普通人的心性來看,財物有余就會有奢侈浪費的念頭,財物不足就會儉省節約,但如果沒有政令禁止就會放任自流,沒有一個標准限制就會過度消費。如果放縱欲望,奢侈浪費,很快就會家破身敗。所以說,根據禮法,對飲食、衣服、宮室等定下一個具體的標准,是從源頭上阻止奢侈浪費的好辦法。聯系現實,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不僅僅是思想教育、認識提高的問題,還需要在制度管理上有所改進。
5.夫尚儉者,開福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
【評點】
李彪是北魏孝文帝時的大臣,針對當時上層社會奢侈淫靡的社會風氣,上書朝廷,倡導節儉。其言曰:“今時浮華相競,情無常守,大為消功之物,巨制費力之事,豈不謬哉!消功者,錦繡雕文是也﹔費力者,廣宅高宇壯制麗飾是也。其妨男業、害女工者,焉可勝言哉!”他又舉“夏禹卑宮室而惡衣服,殷湯寢黃屋而乘輅輿”為例告誡君王,舉“孔子為魯司冠,乘柴車而駕駑馬”、“晏嬰為齊正卿,冠濯冠而衣故裘”為例來告誡群臣,用史實証明,崇尚節儉乃國家與個人之福,喜好奢華,是國家和個人陷入貧困之始。
6.公沙穆曰:“居家之方,唯儉與約﹔立身之道,唯謙與學。”
【評點】
公沙穆為漢桓帝時人,因通曉佔候之術,《后漢書》卷八二下將其列入《方術下》。據《后漢書·吳祐傳》記載,“公沙穆來游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佣,為祐賃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史稱“祐以光祿四行遷膠東侯相”,所謂四行,即《漢官儀》所說“敦厚、質朴、遜讓、節儉”四德。由此來推論,公沙穆倡導儉約,乃其志向所在。
7.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評點】
范純仁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之次子,自幼與范仲淹友人胡瑗、孫復、石介、李觀等游處,耳濡目染,完全繼承了范仲淹儉朴的家風。我們知道,古來所謂的“四維”、“八德”中並沒有“儉”之德,但其中“廉”德的培養與保持卻離不開“節儉”二字。心慕奢華之人,必然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欲望,很難堅守廉潔奉公的操守,隻有節儉成習,才會降低物欲,抵御貪欲的侵蝕。《清波雜志》卷六引用此語,稱作“修身之要”,“可銘於坐右”。
三、由儉趨奢易,由奢返儉難
1.崇飾宮宇,游賞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勞弊。……勞弊之事,誠不可施於百姓。
【評點】
此語乃貞觀四年唐太宗自述之語。早在貞觀元年,唐太宗就指出“自古帝王凡有興造,必須貴順物情。”秦始皇營建宮室,乃是為了滿足私欲,因而百姓怨怒。他自己考慮到這一點,放棄了建造宮殿的念頭。魏徵也多次以隋煬帝為例進諫,隋煬帝志在無厭,惟好奢侈,“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唐太宗君臣一心,提倡節儉,禁止奢華。“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簡朴,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飢寒之弊”,這才有了貞觀之治。可見,節儉風氣的形成,社會上層特別是最高統治者的言行起著重要的作用。
2.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雲:“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凶年,此外何煩儲蓄!
【評點】
貞觀二年,唐太宗君臣一起討論前朝得失,唐太宗說:“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帝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隋文帝史稱節儉,卻不愛惜百姓,其多年聚集的財富,助長了煬帝的奢華。唐太宗不由地感嘆:“后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后來,清人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九申論說:“隋文帝之儉,非儉也,吝也,不共其德而徒厚其財也。富有四海,求盈不厭,侈其多藏,重毒天下,為惡之大而已矣。”因此,儉者,是儉於己而博施於眾,而不是做守財奴貽害子孫后代。
3.蓋人情自儉而趨於奢也易,自奢而返之儉也難。今以浮靡之后,而欲回朴茂之初,胡可得也?
【評點】
《鬆窗夢語》的作者張瀚是明朝萬歷年間的名臣,張瀚在《鬆窗夢語》卷四“百工紀”條中感嘆當時吳郡風俗奢華,特別是“吳制服而華”、“吳制器而美”,在現實利益的驅動下,“是盈握之器,足以當終歲之耕﹔累寸之華,足以當終歲之織也。茲欲使其去厚而就薄,豈不難哉!”由此看來,倡導節儉,擯棄奢華,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風俗移易,非一朝一夕之事。
(本版格言、故事、評點由曾廣開整理、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