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8日06:00 來源:重慶日報
徐皓峰 記者 蘭世秋 攝
對於不愛用劇本的王家衛,作為編劇是怎樣與其合作的?
《一代宗師》中的主角之一——宮二奉行的“獨行道”,是否確有其事?
本報訊 (記者 蘭世秋)1月26日,電影《一代宗師》編劇之一徐皓峰攜其最新創作的小說《武士會》做客解放碑精典書店,為讀者講解了他所理解的“武”文化。
談小說與電影的關系
《武士會》是對《一代宗師》的注釋
徐皓峰與武術的緣分源於家學,他的“二姥爺”李仲軒曾向三位形意拳大師學武,李仲軒被譽為“中華武學最后一個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見証者”。
小說《武士會》展示的是清末民初的江湖百態,不少讀者把它看作是電影《一代宗師》的注釋。對此,徐皓峰表示,觀眾看《一代宗師》,在影片中得到的是中國畫的感覺,看到的是那個年代武術的一種氣韻,感受到了武術的魅力。
“看過電影之后,觀眾就會產生疑問,影片中所描繪的是真的嗎?這部小說寫的就是那個年代的武林生態,看完之后,你就會明白,影片中演的都是真的。”
徐皓峰曾因一本《逝去的武林》而聞名業界,因為懂得武林、懂得武術、懂得武術家的“精氣神”,王家衛在籌拍《一代宗師》之際,尋訪到了徐皓峰。
最初,徐皓峰是做該片的武術顧問,后來,王家衛干脆讓他直接寫劇本。
徐皓峰說,清朝滅亡后,為解救民族危機,孫中山、馮玉祥等人提倡武風,中華武學達到一個高峰。
《一代宗師》的故事即在此背景下展開。從清末民國,到抗戰,到香港,在那個大時代裡發生了很多事。
徐皓峰嘆息,民國時期,武術是一種職業,可以做鏢師、教官,“那是中國武術發展的一個高峰。”但現在,武術已經日漸落寞了,“年輕人更願意去趕時髦,去學跆拳道、學瑜伽。”
談與王家衛的合作
劇本就是300多封郵件和400多條短信
傳說中王家衛的電影沒有劇本,演員每天處於懵懂狀態。那麼,徐皓峰是如何與其合作的呢?
徐皓峰告訴記者,他主要負責片中的武戲部分。
徐皓峰稱,在以往的劇本中,“武戲一般是沒有劇本的。”一旦遇到武戲,編劇就會寫下“大打”、“小打”、“打一分鐘”之類的話代替,“演員具體怎麼演,都是到了拍攝現場,由武術指導負責設計動作。”
而在《一代宗師》劇本中,徐皓峰會寫出武打的層次和具體的招式,“簡單地說,就是像武俠小說中關於打斗場面的描寫。”並且,徐皓峰寫的招式都是來自各門派的真實招式。
徐皓峰告訴記者,金庸先生在寫武俠小說時也會借鑒民間的武功,“比如《笑傲江湖》中的‘獨孤九劍’,就是參考的民國時期的一本劍譜。”
而王家衛的工作方式也非常獨特,他與徐皓峰、鄒靜之(編劇之一)分別聊劇本,然后他們各自寫各自的故事。雖同為編劇,但徐皓峰與鄒靜之在創作期間幾乎沒有碰過面。
徐皓峰寫的部分,都是以電子郵件和短信的方式傳給王家衛,他一共寫了300多封郵件和400多條短信,“我手上現在也沒有完整的劇本。”
徐皓峰告訴記者,拍《一代宗師》時,演員到現場會分到一張紙,上面寫著這一天拍戲演員要講的台詞。“王家衛沒有完整的劇本給演員看,是不想讓演員受到劇本的限制。”
談宮二奉道
奉“獨行道”是武林中人特殊的誓約
“奉了道,你這一輩子就不能嫁人,不能傳藝,更不能有后。那可是回不了頭的。”這是片中老姜對宮二的勸解。為了報仇,在片中,宮二“奉了道”。
這在觀眾看來,未免太“狠”了。為什麼報仇就必須奉道?到底什麼是奉道?
徐皓峰解釋,按照傳統禮法,女兒定了親許了人就不再是本家的人了。所以,片中,馬三殺了宮二的父親,宮二率眾興師問罪,馬三卻回了她一句:“宮家的東西至金至貴,要取必須是宮家的人。你是許了親的人,沒資格。”正是因為這些禮法,決意報仇的宮二才決定退親,斷發奉道。
“這裡說的‘奉道’是指奉‘獨行道’,一輩子就是一個人了,不留兒女,不留財產,不留絕技。”徐皓峰解釋道。
武林中,真有奉“獨行道”一說嗎?徐皓峰告訴記者,確實如此。並且,在《武士會》一書的第二章中,他就專門寫到了“獨行道”,書中描寫的李尊吾就奉了“獨行道”。
徐皓峰稱,奉“獨行道”是武林中人特殊的誓約,不是隨隨便便哪個人就可以奉道,必須是有一定地位成就的人。
宮二是宮老爺子嫡傳,北方武林的領袖人物,所以能夠奉道。徐皓峰介紹,電影裡宮二為了報父仇奉道,並非是故意要把她寫得很悲劇,“這是一些要做大事的習武之人的人生選擇。”
但也正因為奉道,宮二不能傳授自己的武功,也失去了成為一代宗師的機會。
《武士會》
作者:徐皓峰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本書描寫了民間武人李尊吾謹守不成家、不守財、不授徒的師訓,苦修獨行道,卻遭逢八國聯軍洗劫北京之變,從一個人的抵抗開始,歷經十年人生創痛與變故,達到武學巔峰,成為一代武林宗師的傳奇。
小說對文化興衰的因果及國民性格的形態給出了令人意外的解釋。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