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十年基本總結和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
十八大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的基礎上,高度凝煉地概述了十六大以來10年的基本實踐,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在黨和國家各項工作中的指導地位,並對新形勢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明確要求。
10年的實踐歷程和歷史性成就。十六大以來,我們走過了很不平坦的歷程。綜觀這10年,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一系列重大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發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進一步開創了改革發展新局面。2008年以后,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發展遭遇嚴重困難,我們科學判斷、果斷決策,及時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企穩回升,積累了有效應對外部經濟嚴重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經驗。前進過程中,我們戰勝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奪取了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災后恢復重建重大勝利,妥善處置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我們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上海世博會,隆重紀念和慶祝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良好形象。可以說,這10年的探索極不尋常,10年的成就來之不易。
10年來,我們按照十六大和十七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從2002年到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0.03萬億元增加到47.3萬億元,年均增長10.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平均3.9%的增速,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進出口總額從6208億美元增加到36421億美元,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7703元增加到2181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476元增加到6977元。我們勝利完成“十五”、“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十二五”規劃,各方面工作都開創了新局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
報告用“三個大台階”、“兩個時期”對這10年我國新的歷史性變化作了高度概括。“三個大台階”,就是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兩個時期”,就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的時期,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實惠更多的時期。
從青海來講,十六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人民牢牢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支持青海藏區發展等歷史機遇,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取得了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好成績。具體表現為:經濟總量實現新跨越,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2002年全省生產總值僅340.65億元,從2004年開始每年跨越一個百億元台階,2008年突破千億元,2011年達1670.44億元,比2002年翻了2.3番,年均增長12.8%。特別是十七大以來,年均增速達到13.2%,成為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2011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達29522元,比2002年的6478元翻了2.2番。2011年全省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70.40億元,比2002年的38.14億元翻了2.8番,2003--2011年年均增長24.3%。全省總財力達1117.48億元,比2002年增長6.9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2011年,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55.08億元,比2002年增長48.0%,年均增長4.5%。2011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811.73億元,比2002年翻了3.1番,增長3.5倍,2003--2011年年均增長18.0%,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8.6%提高到2011年的48.6%。201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540.18億元,比2002年翻1.9番,年均增長11.3%。2011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總量佔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達32.3%,比2002年提高11.8個百分點。全省城鎮化率為46.2%。與2002年末相比,城鎮化率提高8.5個百分點。投資規模躍上千億元台階,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2003--2011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5763.84億元。2002年全省投資額不足300億元,2010年跨上千億元台階,2011年再創新高,達到1434.33億元,2003——2011年年均增速達到18.8%。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生活水平持續改善。2011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603.31元,比2002年增長1.5倍,2003--2011年年均增長10.9%﹔2011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08.47元,比2002年增長1.7倍,2003--2011年年均增長11.6%。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增強。堅持“小財政大民生,以大民生促大發展”,用於民生方面的財政支出力度不斷加大。2003--2011年,全省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累計3487.21億元,2003--2011年年均增長26.3%。“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2009年開始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目前,全省46個縣(市)全部納入國家新農保試點范圍,比國家要求的在2020年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目標提前了10年。2010年末,全省貧困人口50.62萬人,比2002年末減少109.38萬人。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指導意義和實踐要求。十八大報告立足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鄭重地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是十八大的一個歷史性決策和歷史性貢獻,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第一,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第二,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必然要求。回顧總結十六大以來的10年,我們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十八大報告明確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歷史地位,進一步豐富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內涵,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反映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第三,科學發展觀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指導經濟建設的理論,而且是指導各方面建設的理論﹔不僅是指導發展的理論,而且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理論﹔不僅是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世界觀方法論。隻有堅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指針,作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行動指南,才能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第四,堅定不移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全過程和黨的建設各方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四個更加自覺”,這就是: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必須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這“四個更加自覺”,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