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最佳路徑

2013年01月20日05:14    來源:甘肅日報

  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最佳路徑——武威實施主體生產模式強農富民之涼州篇引題題一題二

  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最佳路徑

  什麼是主體生產模式?就是2010年初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提出的“設施農牧業加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武威市涼州區經過三年實踐,設施農業發展邁入快車道,總體規模迅速擴大,生產效益穩步提高﹔特色林果業打破多年來徘徊不前的局面,呈現出強勁、快速的發展勢頭。設施農牧業和特色林果業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主導產業,是已經被實踐証明了的科學可行的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最佳路徑。

  主體模式快速推進

  規模效益逐步凸顯

  2010年以來,涼州區堅定不移推進“設施農牧業加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在發展設施農業的過程中,以高壩、發放、清源等6個設施農業萬畝區域化生產基地、30個千畝園區(村)、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小區)為重點,按照“宜菜則菜,宜林則林,宜畜則畜”的產業發展要求,實施 “一村一品”工程,重點抓好區域布局、結構調整、集約化育苗、良種(畜)良法配套、市場營銷、效益提升等關鍵環節,推進設施農業向“布局區域化、生產標准化、管理集約化、產品優質化、銷售品牌化、經營產業化”方向發展。預計2012年底,全區累計建成設施農業25萬畝,較2009年增加14萬畝。建成規模養殖場(小區)637個,規模養殖戶達到3.6萬戶,規模養殖量達566萬頭(隻)。2012年設施瓜菜年產量達63.8萬噸,肉蛋奶總產量10萬噸。設施農業實現產值40.94億元,比2009年增加14.54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643元,增加1664元。

  涼州區 按照“一軸、兩帶、六線”的發展布局,以金大快速通道為軸線,沿線建成50—100米的黃冠梨產業帶。在沿沙區的清源、長城、吳家井等鄉鎮,大力發展以釀酒葡萄、枸杞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在沿山冷涼灌區的黃羊、新華、西營等鄉鎮,大力發展以黃冠梨、日光溫室紅提葡萄等為主的林果產業。以國道G30線、國道312線,涼古、民武、金武、武九公路等六條交通主干線為重點,構建連接東西、貫穿南北的特色林果帶。通過採取政府引導,項目帶動,政策驅動,利益牽動,科技推動等措施,2010年和2011年兩年發展特色林果面積16.01萬畝,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2012年,全區特色林果業建設面積達11.06萬畝,完成金色大道兩側特色林果長廊60.61公裡。目前全區特色林果總面積達27.1萬多畝,挂果面積11.74萬畝,果品產量達到5.9萬噸,果品總產值達2.5億元。進入盛果期的黃冠梨畝純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枸杞畝純收入達8000多元。

  政策扶持獎勤罰懶

  助推主體生產模式

  涼州區通過建立以政府投資投入為引導、社會和農戶投入為主體的投入機制,不斷完善符合全區實際的優惠扶持政策,採取多種途徑和形式吸引各類投資者投資主體生產模式建立,實現了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促進設施農業和特色林果業快速發展。

  完善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設施農業補貼政策,除日光溫室按重點治理項目設計正常補貼外,積極爭取將拱形溫室、養殖暖棚、山水灌區日光溫室水窖列入補貼范圍,實施重點治理規劃以來,共落實補助資金6.9億元。

  通過創新將重點治理補助資金作為擔保資金,以國家巾幗婦女創業貸款為平台,簡化貸款手續,給予貼息優惠,擴大貸款額度,2010年貸款金額達到15億元,涼州區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樣板縣區。2012年全區金融機構發放擔保貸款11.95億元,有力地助推了設施農業建設和發展。

  積極推行設施農業政策性保險,降低農戶生產風險,努力建設全省設施農業保險示范縣。2010年以來參保日光溫室、能繁母豬、奶牛理賠金額達1025萬元,有力地增強了設施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四是通過整合項目資金,實行苗木統一集中訂購,對發展特色林果的農戶免費提供優質林果苗木,對連片發展特色林果50畝以上、造林達到合格標准的地塊,按照第一年150元/畝、第二年100元/畝、第三年50元/畝的標准,對林果種植戶給予補償。對發展釀酒葡萄的農戶,每畝每年補助500元,推動特色林果業快速發展。

  涼州區委、區政府把設施農業、特色林果建設列入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形成競爭激勵機制。完善獎勵考核辦法,建立長效考核機制,對完成任務、成績突出的鄉鎮、部門給予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追究責任,予以通報批評。2010—2011年區委、區政府籌資500多萬元,對設施農業建設先進鄉鎮、先進村、農產品營銷優秀企業、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營銷優秀經紀人、技術服務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提高村組干部補助標准,工作突出的優秀村干部享受事業干部待遇。進一步健全完善特色林果業建設工作評價和激勵機制,將任務落實情況與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相挂鉤,對特色林果業建設成績突出的村干部,採取參加養老保險、公務員招考、享受有關優惠政策等辦法予以鼓勵,確保全面完成特色林果業建設任務。

  制定完善發展規劃

  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為了指導特色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涼州區委、區政府研究出台了設施農業發展規劃、設施農業建設指導意見、標准化建設實施方案、特色林果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設施農業面積由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前的4.69萬畝發展到目前的25萬畝﹔養殖暖棚由2125畝發展到14.4萬畝。特色林果由2010年的11.09萬畝發展到目前的27.1萬畝。結合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制定了城鄉融合發展核心區設施農業、特色林果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2012年在核心區重點打造了9個日光溫室標准化示范點、9個標准化養殖示范場和6個特色林果示范點。

  涼州區加大對規劃執行情況的指導監管,嚴格建棚標准,合理規劃建棚區域,確保建棚質量,嚴禁在“五類”區域(已壓減的農田、閑灘空地或無水權的耕地、無供水供電設施的耕地﹔城市建設規劃區及工業園區﹔高速公路沿線兩側50米之內﹔高壓電網下﹔基礎設施配套困難區域)建棚。合理布局,統籌安排特色林果業和其他產業發展用地,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關系,保証特色林果產業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調整優化布局結構

  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涼州區按照“一片,四線,三沿”重點布局,以整鄉整村整組推進和示范園區規劃建設為重點,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大力實施 “一村一品”工程,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

  涼州區在城郊鄉鎮重點提高茄果類精細蔬菜標准化生產水平,積極發展觀賞性、水果型特色蔬菜和休閑觀光農業。大力發展奶牛產業,推進奶業集約化、標准化、優質化生產﹔在井水灌區鄉鎮重點發展西瓜、小乳瓜等“一村一品”,積極發展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以生豬、肉牛為重點,加快規模化、標准化養殖步伐,積極培育品牌﹔在沿山冷涼灌區大力發展以紅提葡萄為主的設施林果,積極發展以雙孢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重點發展以肉牛、肉羊為主的設施草畜產業,推行分戶繁育、規模育肥。加快綿羊改良步伐,提高肉羊出欄率和養殖效益。在張義山區重點擴大人參果種植規模。目前,已形成張義山區人參果生產區,沿山冷涼灌區經濟林生產區,城郊區精細蔬菜生產區,沿沙區瓜果生產區和四壩鎮為中心的外向型蔬菜生產區5個特色優勢板塊。張義鎮的人參果、四壩鎮的乳黃瓜實現了“一鄉一業”規模化發展,發放鎮安置村、大柳鄉煙房村的西瓜,發放鎮新興村、大柳鄉西社村的辣椒,發放鎮賈家墩村的茄子,清水鄉螞蝗村、長城鄉西湖村的番茄實現了“一村一品”專業化生產。

  創新技術服務機制

  提高產業經濟效益

  為全面提升技術服務效果,涼州區結合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深入開展技術人員包萬棚活動,推進設施農業標准化生產,實施提質增效工程。

  涼州區創新建立了“領導+首席專家+專業技術服務組+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五位一體”服務模式,強化技術承包責任制,完善管理考核,積極探索有償服務方式,推廣優質種苗,全方位開展技術服務,加強精細化管理,著力提高農戶生產水平。區農技中心、畜牧獸醫局、林技服務中心技術骨干、種苗(菌種)公司技術人員及省、市聘請專家等人員組成技術服務組18個,逐鄉鎮進行巡回技術指導和現場培訓,培育了一批種養能手和典型,帶動周邊農戶生產效益的提高。扶持清水百利、武威金帆、羊下壩晨曦等日光溫室瓜菜種苗企業,引進推廣蔬菜新品種,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種苗質量,跟蹤做好技術服務,集約化種苗應用率達20%。

  據調查,涼州區2011—2012年度日光溫室畝均純收入18486元,較2009年增加6270元。農戶出欄或飼養1頭(隻)育肥牛、奶牛、育肥羊、蛋雞、肉雞平均盈利1270元、4320元、116元、29.7元、5.4元。發放鎮安置村四組農戶喬玉海,100米長日光溫室種植西瓜,純收入51400元。廣東商人謝逍在武南鎮投資建設37座日光溫室,發展油桃,單棚產值達4萬多元。黃羊鎮三河村韓生智,種植枸杞129畝,進入盛果期畝收入達到萬元以上。西營鎮前興村劉興年建成黃冠梨密植果園43.6畝,畝淨收入達3000多元,在周邊的西營、永豐等鄉鎮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

  健全完善市場體系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涼州區按照“儲藏加工加運輸銷售”的營銷模式,著力建設以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為核心、產品批發市場為基礎、連鎖超市及便利店為補充的農產品流通網絡。圍繞主體生產模式建立,建設和改造了一批區域性、專業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加大項目爭取實施力度,加快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和現有農產品批發(農貿)市場的改造升級。扶持發放、祁連、大柳、四壩蔬菜銷售公司或協會,規范管理制度,制定產品分級收購標准,推行分級收購,分級包裝,優質優價銷售模式。引導、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批發市場和企業投資發展冷鏈物流,加大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技術升級。目前,已建成北關蔬菜批發市場等各類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4個,瓜菜運銷企業6家,從事蔬菜收購的經紀人600多人,蔬菜產銷合作經濟組織81個,年運銷蔬菜80萬噸以上。成立畜產品營銷公司2個、養殖合作經濟組織80多個,畜產品運銷戶180多戶,年運銷活畜60多萬頭。已建成農產品恆溫儲藏庫8座,一次性儲藏能力達6000多噸。各類林果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等組織入社農戶達1519戶,按照“企業+基地”的發展模式,建成以威龍、莫高、皇台為主的集生產、加工於一體的釀酒葡萄龍頭企業3家,年加工能力達6.5萬噸。

  涼州區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培育和創建特色農產品品牌,做好名優產品商標的申報注冊工作,加強對已有馳名商標、名牌產品的保護和宣傳,有效地提高了全區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截至目前,全區瓜菜產品已認証有機蔬菜2個,綠色食品10個,無公害產地2個﹔申請注冊了“天梯山”“彩龍”“武爾威”“發放”“祁連”等地方名優農產品商標11個。通過省上認定無公害畜產品產地4個,“憨娃牌”冷凍、冷鮮牛羊肉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証,注冊“百草龍”生豬商標1個。注冊了“五涼紅”紅提葡萄、“西涼紅”枸杞林果產品品牌。

  馬順龍

(來源:甘肅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