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9日10:55 來源:河北日報
燕趙男兒,善行天下。同樣是在浙江,同樣是河北籍80后,在距離“最美消防戰士”尹進良犧牲地杭州僅200多公裡的永康,私營企業主杜光華舍身救員工的義舉同樣感動了浙冀兩地
□本報記者馬鳳娥 龔正龍
深冬江南,水瘦山寒。
1月4日,浙江永康,蜿蜒的華溪,在白牆灰瓦間緩緩流淌。
頂著凜冽的寒風,趙希聖在同事孫建龍、李鳳、穆遷寧陪同下,庄重地將一束黃菊放在3米高的河堤上。那裡,是杜光華為救他而縱身跳下的地方。
“哥,我看你來了!”音未落,淚已下。
這一天,是杜光華的“二七”祭日。“身家有價、情義無價。富不忘本,富不忘助人,善待員工,始終如一,令人敬佩!”“富者的表率,義者的典范”……杜光華離世后,網絡上充滿了對他表達敬意的留言,網友們把“最美老板”的稱謂送給河北這位80后青年。
為救員工,他從3米高的河堤上縱身一躍,至死還保持著救人的姿勢
雙臂呈弓狀,好像仍在奮力將人抱上岸———2012年12月22日凌晨4時,當杜光華被找到的時候,已經僵硬的身體依然保持著救人的姿勢。
2012年12月21日,農歷冬至。按照老家衡水安平的習俗,在永康市中國科技五金城做了10多年絲網生意的杜光華,晚上特意請員工們到華溪邊的“意中意”煲庄吃餃子。
接近晚9時,熱熱鬧鬧的聚餐結束了,孫建龍正站在煲庄門口和穆遷寧聊天,忽然聽到溪邊“扑通”一聲響。孫建龍扭頭一看,原來是剛來20多天的趙希聖滑下了河岸。旁邊的杜光華急得伸手想去拉,一看夠不著,連衣服、鞋子都沒來得及脫,就從3米高的河堤上縱身一躍,跳了下去。
不會游泳的孫建龍,焦急地站在河堤上,眼睜睜看著杜光華在水流湍急的華溪中,抓著趙希聖游往對岸,速度越來越緩慢。最后,杜光華奮力將小趙向岸邊一推,自己卻沉入了黢黑的水中……任孫建龍喊破了嗓子,杜光華卻再也沒有回答。
31歲的杜光華就這麼走了。
“杜光華那一躍絕非偶然,為了員工,連生命都可以毫不猶豫地奉獻,這才是真正的好老板。”在杜光華救人的河邊,無數永康市民自發前往悼念。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從杜光華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好青年、好老板的形象,看到了道德的力量。杜光華是永康老板學習的榜樣,值得永康全市人民學習和尊敬。”追授杜光華“永康市見義勇為勇士”榮譽稱號時,永康市委書記張偉亞說。
都說老板員工心隔心,他卻把員工當親人,和員工吃在一鍋、住在一起、玩在一塊、忙成一團
吃在一鍋、住在一起、玩在一塊、忙成一團……剛剛失去了老板的五金店裡,穆遷寧坐在杜光華常坐的電腦椅上,低聲告訴記者,這些天他總夢見杜光華。夢裡,笑容滿面的杜光華不是坐在宿舍裡的電視機前叫他快來看郭德綱說相聲,就是站在門口跟往常一樣咬著饅頭朝他大喊:“寧寧,吃飯啦!”
來自衡水深州的穆遷寧,跟著杜光華到永康已經6年,是店裡干的時間最長的員工。“有人勸我換個離家近的工作,我說,光華是我哥,這兒就像我的家,怎麼舍得下?”“我們都叫他哥,從來沒叫過老板。”同樣來自深州的孫建龍,2008年跟著杜光華來到永康。臨行前,老實巴交的父母千叮嚀萬囑咐:“人家是老板,你是打工的,上下有別,掙人家的錢就給人家好好干活,別沒大沒小。”可孫建龍很快發現這個老板很不一樣:“本來以為老板都是高高在上的,可他不僅沒架子,還跟我們在一個鍋裡吃飯。怕我們悶得慌,他還隔三差五跑來和我們同住一屋侃大山,就跟哥們兒一樣!”
在寸土寸金的五金城裡,離杜光華的門店不到50米的一座三層樓上,一個帶有線電視、上網電腦、全自動洗衣機、獨立衛生間的房間,是杜光華為穆遷寧和趙希聖兩個“單身漢”租的員工宿舍。“這裡的房租很貴,可哥說沒關系,不能委屈了我們。”
從宿舍出來,斜對面的一座樓上,一個同樣租來的三室一廳,就是杜光華和妻子陳爽在永康的家,孫建龍和妻子李鳳也住在這裡。領我們進門的時候,孫建龍眼圈發紅地對記者說:“好幾年了,哥都是讓我們住採光最好的房間,房租、水電都是他出,他屋裡有啥我們就有啥。”
“他總跟我說,要對大家好一點,咱們都是農民工。”淚眼婆娑中,陳爽回憶著丈夫生前多次囑咐她的話。
17歲就遠赴湖南的打工經歷,讓杜光華始終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新生代農民工”。初中畢業后,杜光華跟著叔叔去了湖南。說是“學做生意”,其實干的全是體力活:白天賣貨、送貨,晚上進貨、分裝。兩年后,他到永康,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意,並且掙下了不菲的身家,但他富不忘本,干的仍舊是體力活。
“哥常說,大家在外打拼不容易,要互相關心、互相照顧。”同樣的一句話,孫建龍和穆遷寧不約而同地對記者反復說起。在五金城裡,杜光華給員工的工資,是其他老板給的三倍﹔去年春節,他給員工每人買了一部蘋果手機當“年終獎”,自己卻用著交話費贈的舊手機﹔店裡運貨量大,怕員工累,他寧肯自己出錢請搬運工來裝貨﹔店裡放假,他還充當司機,開車帶著大家玩遍了浙江的旅游景點……
更令穆遷寧、趙希聖兩個90后感動的是,杜光華就像親哥哥一樣,真心為他們的將來打算。“他常說,他是過來人,見到過很多年輕人出來打工,卻沾染了賭博、打麻將、泡網吧的惡習,所以總囑咐我們,千萬不能學壞。”
都說同行是冤家,他卻心甘情願培養競爭對手,不遺余力扶持自己的員工創業
同在五金城,同在一條街上,離杜光華的門店不過300米,有一個同樣經營鋼絲網的門店。這裡的老板叫安士保,剛剛20歲出頭,曾是杜光華的員工。“沒有他,就沒有我的現在。”2000年,安士保初中畢業,不想繼續讀書,就跟著杜光華到了永康。2006年,五金城店面重新招標。杜光華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就鼓勵安士保去投標,另立門戶。“我另立門戶,意味著多一個競爭對手,他不會不知道。”
安士保順利中標了一間20多平方米的店面,交了租金,卻沒有周轉資金。“他就讓我經營他的貨,等貨賣掉后再結賬,這不是一個月兩個月,而是兩三年。沒有他幫忙,我的生意絕對不會發展這麼快。”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可杜光華從不這樣想。在杜光華店裡打過工的年輕人,好幾個如今都成了他的同行,自己做起了老板。
“他覺得,單槍匹馬做不大買賣,咱河北絲網要在外地立住腳,得靠大家。”穆遷寧告訴記者,杜光華對員工從不“藏著掖著”,不僅盡己所能地教他們做生意,更鼓勵他們自主創業。“他要我們多學點技術、多長點本事,有錢大家一起掙。”
安平縣徐張屯村的韓大康,年紀和杜光華不相上下。他曾跟著杜光華在永康近5年,后來因為結婚,才回了安平老家。前兩年,杜光華春節回家看見韓大康,還勸他自己辦廠,專門生產當時在建筑、礦山、養殖等行業比較好銷的軋花網。
“沒客戶,我做出來,賣給誰啊?”韓大康問。
“沒人要,你給我,我負責給你賣!”
“買設備,我的錢不夠。”韓大康有點發愁。“你算算差多少,剩下的我給你添。”
韓大康的絲網廠開張投產,沒有買原料的資金,就給在永康的杜光華打電話求援。“你先到我廠裡借錢,進了料,做成網,啥時候賣出去,啥時候再還。”電話裡,杜光華又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如今,韓大康已成為安平小有名氣的絲網廠老板。說起杜光華,這個七尺男兒幾度哽咽:“這麼多年,我跟著他學做生意,也跟著他學做人。”“去年我學開車,學費都是哥給我掏的。他說,隻要是有用的正經本事,我想學啥他都給掏學費。”翻開自己的駕駛執照,穆遷寧又想起杜光華常說的那句話:“哥支持你們單干,歡迎以后來跟我競爭。”
得知記者來自杜光華的家鄉,五金城裡同樣經營絲網的兩位老板杜桐、吳曉光不由地豎起了大拇指:“在五金城,杜老板的絲網生意是做得最好的。雖然大家是競爭對手,但隻要誰家缺貨,他從來二話不說,立馬送貨應急,並且不賺差價。杜老板這個人,是個典型的河北人,誠信、熱心、仗義!”
杜光華走了,可他店裡的生意沒有停。在杜光華的父親和妻子回安平老家料理喪事的那些天裡,杜光華的員工們感念他的仗義,依然守在店裡,流著淚替他們的好老板、好大哥看攤……
(來源:河北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