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04日04:58 來源:重慶日報
網友將函數擬人化。
本報訊 (記者 夏婧)繼“甄嬛體”、“瑪雅體”等網絡現象后,網友又有了新玩法。去年年末,網友“Rabbit兒爺”在微博中發了一個《西游記》倒寫的小段子,該微博在短短幾天時間,就擁有2萬余次的轉發量和4800多條評論,隨后《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均被倒寫,並得名“倒寫體”。 與此同時,又有網友將三角函數擬人化,在三角形中畫出一張糾結的臉,嘴裡含著一棵樹,稱其為“含樹”,此后,“分段含樹”、“虛含樹”、“反含樹”等紛紛出現,很多被數學“欺負”過的網友大呼過癮……
“一個是和語文有關的名著,一個是和數學有關的函數。娃兒經常上網,這些網絡體會不會對他產生影響?”昨日,家住九龍坡區的劉開敏告訴記者,讀高二的兒子已在微博上發表了好幾篇改寫名著的“倒寫體”,現在又開始在函數上畫樹子了。
故事倒著寫,函數含著樹
“如來派師徒四人去東邊傳教,路遇各種磨難,逐漸發覺眾妖均有后台,遂沙僧鑽進流沙河,八戒躲進高老庄,隻剩悟空護送唐僧。天庭如來商議,保唐僧平安為條件,解決掉悟空,然后悟空被壓五指山下,唐僧在長安傳教至壽終正寢。”這是記者在“始作俑者”“Rabbit兒爺”的微博中看到的西游記“倒寫體”。
在其微博留言中,不少網友發散思維,《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也被“倒寫”。在一篇《紅樓夢》“倒寫體”中,網友就稱,賈寶玉本是和尚,后來還俗賈府,在發生了一系列故事后,化成一顆石頭。很多網友看到新結局后直呼“重口味”,也有網友則稱“結局寓意深長”。
而在微博“含樹”的熱門話題中,記者看到網友在三角形裡畫出一張張糾結的臉,嘴裡含著一棵綠樹,虛函數的臉為虛線,復合函數、奇函數等20多個函數都被一一擬人。
“以前數學不好,終於報仇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數學了。”網友們紛紛轉發留言。
“倒寫體”打破了傳統思考
名著被倒寫,函數被擬人化,讓擔心孩子學習的家長越來越多。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的態度卻大有不同。
“網絡是學生在課堂之外很重要的學習場所,老師也應該多看看網絡上到底發生了什麼。”鳳鳴山中學語文教師張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流行的“倒寫體”看似無厘頭,但也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打破傳統的多角度思考。
“其實‘倒寫體’並不是誰都能玩的,因為是故事倒敘,講述者就必須在閱讀過這本書,並對各個環節較為熟悉下才能操作,同時還要有趣,從年齡上來說,至少初中以上的孩子才能玩得轉吧。”張婷告訴記者,其實,老師也很樂意與學生分享一些有趣的網絡事件。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蔡敏早就聽聞,並研究了一番“倒寫體”,“挺有意思的,不只是一種娛樂。”蔡敏認為,“倒寫體”體現了一種閱讀的新路徑,且必須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
“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適合倒寫。要產生新的主題和思想,才有意思。”蔡敏說,一些故事反過來說,反而會帶來不同的視野和情緒,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至於“含樹”,他更是表示不用介意,“學生們都知道,一棵樹並非函數的本質,只是一種擬人化,一種游戲而已。”
巴蜀中學課改主任張學忠認為,“倒寫體”和“含樹”不會流行太久,“學生玩玩也無妨,但不要帶進課堂。”他告訴記者,“課外,老師也會跟學生開玩笑說‘有木有’這樣的網絡語,但一寫進作文,就會被扣分。”
(來源:重慶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