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書畫攝影展銅獎作品《80后鄉村女教師進城收書》。常亮攝

光明日報記者王曉櫻(前)一行踏著泥濘山路在基層採訪。蘇建強攝
編者按2012年是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在過去的一年裡,新聞戰線堅持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堅持“三貼近”原則,發揚“走轉改”精神,精心組織重大主題宣傳,集中推出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先進典型,不斷改進突發事件報道和熱點問題引導,著力加強傳播能力建設和新聞隊伍建設,有力服務了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歲末年終,我們特別推出2012年新聞界十件大事,和讀者一起感受一年裡新聞界的動人風景。
1、十八大主題宣傳隆重熱烈
黨的十八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聞戰線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全面反映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深入闡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最根本保証,唱響了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為大會勝利召開營造了良好氛圍。
新聞媒體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重要位置推出“科學發展成就輝煌”專欄,開設了“十八大代表風採錄”、“回眸十年”、“黨建巡禮”、“喜迎十八大”等豐富多彩的專題、專欄和專版,展開連續報道、系列報道和深度報道。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圍繞主題宣傳集中開展了“走轉改”大型採訪活動,用基層的生動實踐展示社會進步,用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反映發展變化。在十八大召開期間,新聞戰線圍繞大會主題,精心策劃、濃墨重彩、各顯優勢、創新形式,緊扣大會議程,深入解讀十八大報告,廣泛報道國內外和社會各界對大會的熱烈反響,形成了宣傳報道的高潮。
十八大勝利閉幕后,新聞戰線啟動了“學習貫徹十八大”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廣大新聞工作者緊緊圍繞十八大主題,發揚“走轉改”精神,走進廠礦、企業、學校、村鎮、軍營、邊寨,全面宣傳、深入解讀十八大精神,充分反映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新思路、新舉措、新進展,生動反映廣大干部群眾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大熱情和積極行動。各新聞單位深入貫徹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文風的要求,著力在內容、語言、標題、版面等方面改進創新,推出了一大批“短、實、新”的作品,文風清新朴實,形式生動活潑,受到了各界群眾的廣泛歡迎。
專家點評
方漢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我們的十八大報道,結合當前的形勢和人民的期盼,組織得很有氣勢,編輯上、報道上都有很大的改變。文風上“短、新、實”的特點表現得比較突出,短句子多了,套話少了,要知道這個時代公眾獲得信息的渠道多,套話一說一大串,是沒多少人看的。習總書記帶頭不說套話,媒體在向總書記看齊。報道好看,和“走轉改”的積澱也很有關系,用“走轉改”的精神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報道就生動活潑,落實在十八大報道中,就比較好地把十八大精神傳達給了受眾。
2、全國96.5%非時政類報刊完成轉企改制
2012年1月4日,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全國新聞出版工作會議上指出,2012年將啟動第二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和非獨立法人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工作,加快推進報刊出版業結構調整,並提出力爭在黨的十八前完成既定任務。7月30日,新聞出版總署出台了《關於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8月16日,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在京舉行工作座談會,就加大地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力度進行部署。
10月24日,文化部部長蔡武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工作情況的報告》,通報了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進展,指出我國3388種非時政類報刊已有3271種完成轉企改制,佔總數的96.5%。
專家點評
郭全中(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在當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通過轉企改制,一方面可以爭取更多的優惠政策,獲得政策紅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盡早進行市場競爭,在市場競爭的大海中鍛煉出市場化能力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3、新春走基層把新聞寫在人民心坎上
2012年新聞戰線開展的“新春走基層”活動范圍更廣,規模更大,更加務實深入。2012年1月上旬,中宣部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黨委宣傳部和各新聞單位要結合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認真組織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1月26日,中宣部在北京召開迎新春走基層、送歡樂下基層座談會。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新聞工作者邁開腳步,深入大江南北、沿海邊疆,報道“春運”的繁忙景象,抒寫農民工、青年學生等群體返鄉過大年的喜悅心情,反映廣大城鄉居民豐富多彩的新春文化生活,聚焦節日期間忙碌在工作崗位的普通勞動者。報紙、電台、電視台在重要版面和時段推出了一大批生動鮮活的報道,普通勞動者的行為、話語和情感成為媒體呈現的主要內容,各種服務信息豐富及時,整個節日報道喜慶熱烈、真切感人,務實有用、新風扑面,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
專家點評
江志順(全國首屆“范長江獎”獲得者、解放軍報原攝影部主任):“新春走基層”的記者,沒有與家人一起過節,而是跋山涉水,不辭勞苦,深入到“老、少、邊、窮”地區去採訪,深入到群眾家裡,與群眾促膝談心、一起過年,這個行動不僅使人民群眾受到極大的鼓舞,也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到了群眾的心坎上。
4、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及第十二屆長江韜奮獎揭曉
2012年10月24日,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二屆長江韜奮獎評選結果揭曉。291件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其中《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等3件作品獲特別獎,《基層科技創新遇“無米之炊”》等44件作品獲一等獎,《採訪作風,新聞生命之所系》等90件作品獲二等獎,《聽孝道故事,眼淚刷地下來了——山東衛視〈天下父母〉感動千萬觀眾》(消息)、《隻為一個永遠的約定》(系列)等154件作品獲三等獎﹔20名新聞工作者獲得長江韜奮獎,其中長江系列10名,韜奮系列10名。獲獎作品不僅全面展示了2011年舉國上下的重大事件和偉大壯舉,也集中體現了全國新聞戰線逐步深化“走轉改”活動取得的豐碩成果。
專家點評
朱金平(解放軍報社高級編輯、第22屆中國新聞獎評委):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2011年中國新聞界的優秀報道成果,獲獎當之無愧。作為此次中國新聞獎的評委,我最深的體會就是:優秀作品,是獲獎的通行証。事實說明,一家媒體要想其作品參評一年一度的中國新聞獎,重在平時樹立精品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