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新聞戰線走轉改圖片展舉行
2012年10月18日—11月15日,由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國記協共同舉辦的“躬行大地——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圖片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圖片展共展出中央新聞單位和各省區市新聞單位選送的300余幅圖片,全面展示了一年來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走過的難忘歷程和取得的豐碩成果,真實再現了新聞工作者“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的風採風貌。展出圖片直觀而震撼,人民日報記者在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採訪“溜索改橋”、中央電視台記者拍攝的新疆喀什塔縣皮裡村干部沿著江邊懸崖護送孩子上學等圖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提高了他們對“走轉改”活動的認識。有觀眾在留言簿上動情寫道:“記者同志們辛苦了!希望記者們永遠同人民群眾心連心,到基層接地氣,堅持到底!”
專家點評
羅建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黨委副書記):這次主題展對於高校新聞學子,也就是未來的新聞工作者的成長非常有意義,加深了他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尤其是一幅幅生動的照片,讓同學們深切感受到“新聞源於實踐”的深刻內涵,啟發他們進一步思考什麼才是新聞工作者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6、人民網A股成功上市
2012年4月27日,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証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開盤價31.01元,較發行價上漲11.01元,漲幅為55.05%。人民網是第一家在國內A股上市的新聞網站,也是第一家在國內A股整體上市的媒體企業。人民網成功上市,標志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它將為人民網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為文化傳媒企業上市探索前進的道路。
專家點評
向勇(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人民網A股上市是2012年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傳統國有事業單位控制的高端文化資源通過一級市場,來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除了經濟效益外,其文化和“制度破冰”的象征意義也是巨大的。人民網背后的主體是《人民日報》及各種衍生業務,在上市之后,如何與真正的商業門戶網站競爭,可能需要更多的考量受眾主體、用戶體驗以及經營模式等。
7、“最美”報道弘揚向善道德力量
2012年9月8日,由中央電視台和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揭曉最美鄉村教師名單,徐德光、鄧麗等10位鄉村教師和以林子閎為代表的農村教育志願者團體獲得“最美鄉村教師”稱號。
“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是新聞媒體“最美”報道的一個縮影:“最美護士”、“最美司機”、“最美高富帥”……2012年,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以及互聯網等大眾傳媒充分發揮自身引導輿論、凝聚人心、弘揚先進的作用,把宣傳時代楷模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以發現偉大的眼光和崇尚先進的情懷,挖掘閃光事例、報道先進典型,在全社會營造了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跡一次次映入觀眾和讀者眼帘,打動鼓舞了無數人。2012年,新聞媒體通過多種形式,生動展示時代楷模的感人事跡,熱情謳歌時代楷模的高尚情操,讓人們從中汲取精神養分、感悟道德力量,形成了淨化人心社會、推動時代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專家點評
涂光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在“最美”事跡的傳播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互動熱烈。網友們盛贊英雄,數百家媒體繼而跟進,這是社會集體向英雄致敬。
8、中央新聞單位採編人員贛州行
2012年6月26日—7月3日,中宣部、全國三教辦組織18家中央新聞單位上百名編輯記者到江西贛州,進行為期一周的學習和體驗。編輯記者們參觀了葉坪紅軍廣場、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等革命舊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黨的新聞工作傳統教育﹔到農村基層體驗生活,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了解世情、國情、黨情和社情民意,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這是繼2009年“百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名編輯名記者江西老區行”,2010年“百名青年編輯記者尋根西柏坡”和2011年“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活動之后,第五批編輯記者到基層體驗生活的活動。這項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評價,已經成為深入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有效載體,成為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品牌活動。
專家點評
高善罡(中國記協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一個星期裡,廣大編輯記者深入農村、深入基層,與贛南蘇區人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大家用心體驗,深入調研,虛心學習,廣交朋友,心靈得到洗禮,精神得到升華,作風得到錘煉,認識得到提高,達到了活動的預期目的。
9、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上線
“北京暴雨,整夜無眠。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與大家共同守望。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奮戰在救援一線的人致敬!北京,加油!”2012年7月22日凌晨4時58分,賬號“@人民日報”在人民網、新浪網上同步發出第一條微博,標志著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在兩大微博平台正式上線。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以“權威聲音、主流價值、清新表達”為目標定位,以“參與、溝通,記錄時代”為責任使命,內容設計以傳播人民日報觀點和信息為主,兼顧國內外重大事件和服務類信息,並適時組織開展微訪談、微直播、微調查等活動,關注社會熱點,回應公眾關切。專家評價,人民日報開通官方微博是“微博一小步,黨報一大步”。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開通,得到網友積極響應。截至12月26日9時37分,新浪網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共發布微博4139條,粉絲達342萬余人。
專家點評
張濤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微博技術釋放出巨大的表達能量,推動《人民日報》微博融入社會,將高端主動脈與一個個社會毛細血管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比較暢通的政治溝通體系,順應了新媒體發展潮流,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提高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10、中新社成立60周年
2012年9月13日,中國新聞社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1952年,在廖承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推動下,中國新聞界和僑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中國新聞社。目前,中國新聞社有48個境內外分社和記者站,員工隊伍2000余人,建立了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系統。中國新聞社成立60年來,始終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以溝通世界、傳遞中國聲音為使命,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向海外華文媒體提供中國新聞和資訊的重要渠道,成為促進海峽兩岸和全球華人新聞交流的紐帶和橋梁。
專家點評
唐緒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在長期的實踐中,中新社逐漸形成了比較清新、平易近人的新聞文風,這使得“中新風格”在相當長時期內顯得比較特別。當今中國的輿論空間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廣闊,中新社面對新的傳播形勢,也有進一步發展、錘煉自己風格的空間。
(稿件由本報記者謝文、韓寒採寫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