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六旬“愚公”廿七載劈山鑿路

2012年12月25日07:14    來源:廣西日報

▲修路的背后,有著胡世明的辛酸,更有著“愚公”精神的高尚情操。

▲一雙滿是老繭的手見証了胡世明27年來的修路歷程。

▲胡世明經常是天快黑了還在修路。

  本報記者 趙品賢 本報通訊員 劉教清 周玉祝 佘定富 文/圖

  在興安縣興安鎮三桂村,村民胡世明每年都要擠出100多天的時間,去修護村裡各種各樣的路。整整27年,他在這大山深處演繹著當代“愚公”劈山鑿路的動人故事。

  那是1985年的一個豐收季節,那年胡世明37歲,正值風華正茂的年紀,當時村裡廣種柑橘,但通往村外的路況差,即使水果豐收,也沒有人願意翻山越嶺來買。“隻要把路修好,大家都方便。雖然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我有時間,一天不行就兩天,兩天修不好就三天……”

  正是這種純粹的想法,胡世明堅持了下來,而且一干就是27年。

  村裡通往山外的路,當時就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道。長約5公裡,最寬的地方約2米,窄的地方僅1米,且坑坑窪窪,亂石嶙峋,平時推一輛板車,都唯恐翻車。胡世明決心從這條主路著手。錘子、簸箕和鋤頭,是他開山修路的三大寶貝,每天早晨四五時,他就隻身起床,去路上敲敲挖挖。因為當地石山居多,每挖一段,都會碰上大石頭。起初,他硬靠雙手用大錘,將其一個個慢慢砸爛,“有時手心磨破,手背的皮都被震裂。”后來,他想了一個招:先用火將石頭燒十幾分鐘,待石頭遇熱膨脹后,再用錘子敲擊,便容易分解。“就5公裡,整整花了半年才修好。”老伴侯素珍睜大眼睛,扳著指頭說,“他經常凌晨四五時就出發,晚上七八時才回來,中午有時帶飯,有時就吃地瓜,但老胡好像無所謂,看到村裡的路變直變寬變大了,笑得眼睛都瞇成縫了,很有成就感。”村裡的主路修好后,村上的水果有人主動進來買了,大家的經濟也逐年變寬裕了,這倒成為了胡世明繼續修路源源不斷的動力。打那以后,他總是早出晚歸,去修通往果林、山場等村上各種各樣的路。

  雖滿腔熱情干好事,但有時也會遭遇村民的不解。特別是在田邊地頭拓寬道路時,難免損傷到村裡其他人的利益。“有個別老人甚至還沖到家裡指著我鼻子罵。”胡世明不知遇到多少類似情況,他總跟對方說好話,“修路是為了大家,你也過,我也走,我修的路,自己又裝不進口袋,又不能當飯吃,你們就讓我修一下嘛。”

  轉眼27個春秋過去了,如今,在村頭放眼望去,通往隔壁村的小路修通了,通往小學的田間小路修直了,通往果林的山路也修寬了……前幾個月,村裡連接鎮上公路的水泥路也修好了。嘗到甜頭的村民們改變了當初對胡世明的看法,並親切地稱他為當代“愚公”。

  當村民騎著摩托車、開著小汽車來往鄉鎮路上的時候,當小朋友背著書包走在筆直上學路上的時候,當外面的老板開車進村收購水果的時候,誰又真正懂得胡世明修路背后的辛酸……

  老伴侯素珍說,老胡一天到晚在外挑挑扛扛的,太累了,好幾次吃飯時,飯碗不知不覺就摔到了地上。令侯素珍記憶猶新的是,有一次老胡修路回來,連路都走不穩了,還爬上樓去找工具,結果從二樓摔下來,住了一個多月醫院,花了1萬多元錢。

  作為普通農民,義務修路頂多算得上“副業”,所以侯素珍經常勸他,“自己做事,才有得吃的,修路有飯吃嗎?”可胡世明偏偏不聽。於是侯素珍想方設法把鋤頭、簸箕和錘子藏得好好的,“他找不到,就去借,借工具也要去搞路,整個人就像牆上的挂鐘,一根筋,沒得法。”胡世明卻笑著說,幾十年過來了,兒女也都長大,現在能再做點,就多做點。

(來源:廣西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