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對政治的理想與現實
孔子、孟子最初鼓勵士人從政,但隻將從政當做一個手段,目的則是施展抱負,完成淑世濟民的理想。然而,隨著士人人數的增多,由於品流復雜,很多的士人逐漸拋棄了理想,而將手段當做目的,也就是說,他們把做官視為讀書的主要目的。讀書為做官,做官是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於是大家競相鑽營,汲汲於做官之途。
再加上傳統的社會是一元化的社會,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社會上享有榮耀及受人尊敬的隻有士人,社會上的注目及榮羨眼光都集中在做官者的身上。如此,所有的才智優異之士,自然就視做官為躍升龍門的不二法門。在那麼多人努力汲汲營營的情況下,士人對政治的理想色彩漸漸喪失,他們愈來愈現實。也
當然,並非所有士人都是沒有理想、隻看重現實的。舉例而言,像歷史上的魏征、陸贄等都是敢於批評時政、極具理想色彩的人。然而,這種人絕對是佔少數的,極大多數的士人做官以后,就會拋棄淑世濟民的理想,而視保住官位往上爬為最重要的事。
中國士人對政治的影響
如前所言,中國士人是中國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他們身居高位,長久以來掌控中國政治的起伏興衰。中國士人對政治的影響力是無法測量且不可替代的,他們對中國政治的運作當然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第一,由於士人重視倫理,反對暴力,他們爭取的只是皇位以下的官位,因而,減少了很多赤裸裸以武力來奪取政權的事件發生。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歷史上才能有百年以上的王朝。否則,如果大家都要當皇帝的話,恐怕動不動就會有暴亂及奪權的事情發生。所以,士人從政維持了政權的穩定性,這不可謂影響不大。
第二,由於士人重視傳統,這就形成了他們強烈的保守性格。因此,在中國歷朝中很少有改革的事情發生,所有的一切都是依循傳統而行,在政治上保守得不得了。很多政治制度明明已經沒有作用了,它還是一直保持下去。舉例而言,像三公九卿中的九卿,從秦漢到清朝都一直保持著,其名稱也沒有太大改變。其實,這九卿代表的是九個不同的機關,它們在秦漢時的確有其作用,但在明清時有些已沒有實際作用,卻因為“祖宗家法不可變”的觀念作祟,這九卿一直到清朝都還保持著。
在這種情形下,往往隻有在兩個特殊情況下,制度才會有所變革。第一是在改朝換代的情形下改變,第二則是這個制度如果繼續存在下去,對這個政權會有傷害時,制度才會有所變革。舉例而言,像唐朝初年的租庸調法改變成后來的兩稅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上述兩種情形以外,政治制度幾乎是不會有變革的。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歷代的改革者,如王莽、王安石等,往往都會被涂上“邪惡”“小人”的臉譜,而那些堅持傳統不變的保守士大夫,往往就會被捧為正人君子。是以,凡是改革者大都會遇到很大的壓力與挫折。
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從秦漢以來中國政治上的實質進步與變革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是改朝換代以后,所做的制度革新亦十分的少。這形成了中國傳統政治進步的最大阻礙,而其基因則是士人政治。
第三,由於士人逐漸喪失理想,所謂的“治國、平天下”理想已變成口號,他們實質上在意的是爭奪官位。這種士人的庸俗化,使得士人矮化成為逐利之徒。於是,中國歷來的政治舞台上官場習氣十分的可怕,到處都是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政治黑暗面。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政治本來就是黑暗的。其實政治是沒有所謂的黑白之分的,這是因為傳統參與政治的士人太過現實且罔顧理想,才會有這種情形發生。他們隻追求現實的官位私利,不顧國家社會的公益前途,因此,才造成傳統中國政治暗無天日的狀貌,這實在是很悲哀的事情。中國政治在這些喪失理想隻重現實的士人長期執政之下,自然就很難有進步變革的事情發生。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中國士人,其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與時代背景的。在中國二千多年的一元化社會裡,政治的勢力及影響太深遠了,所有的一切都是泛政治化與泛道德化,中國政治進步實在太慢了。
中國士人是政治的掌握者,他們在一元化社會裡經由參與政治而獲得社會地位與尊榮,為了保住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拋棄理想,結黨營私,相互拉拔互為后盾。中國歷代的皇帝也有意縱容他們,因為唯有如此,統治者操縱人民才會更為便利。
中國士人與政治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他們是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者與主控者。因為他們多沒有理想性格,故其所謂的“治國、平天下”理念多隻流於口號或隻見諸於文章而已。他們多只是爭取政治地位來發展他們的社會地位,再以社會地位來鞏固他們的政治地位。他們的作風保守,厭惡革新,是一元化社會的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