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十年歲月 春華秋實:文化共享工程碩果累累

姜天驕
2012年12月02日08:42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數字改變文化生活

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每年都要拿出中央財政撥款的近60%用於資源建設。除此之外,張岱年、任繼愈、馮其庸、啟功、王蒙等知名人士及一些企業也紛紛捐贈文化資源,加上各省市分中心自建的100余個優質地方特色資源項目,共享工程的數字資源庫不斷豐富。

共享工程全面發展的10年,資源發布和傳輸的主力平台——共享工程國家中心網站越來越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聯想、華為、浪潮等一批國內知名IT企業各顯神通,用自主創新的數字技術幫助文化共享工程探索出多種創新發展的模式。其中,“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台”的建設將顯著提升共享工程資源建設水平和服務能力,加強資源服務的時效性、互動性、針對性和便捷性﹔“全國公共電子閱覽室管理信息系統”將全面監督管理全國各級公共電子閱覽室的服務和使用情況,為資源建設提供用戶數據積累,更好地提升服務質量。

在基層,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全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及電子政務外網等網絡建設已相對成熟,共享工程與之合作,利用其網絡傳輸資源,避免了重復建設,探索出跨部門、跨系統合作共建新模式。

陝西採用虛擬專網(VPN),既能提高在廣域網上欣賞資源的效果,又能切實保護版權。遼寧借數字電視改造的契機,啟用已經覆蓋全省98%的“廣播電視村村通”網絡傳輸共享工程的信息資源,從而實現了共享工程的進村入戶。

經過10年努力,文化共享工程初步形成了依托互聯網、衛星網、通訊網、廣播電視網、電子政務外網等手段傳輸數字資源的技術渠道,實現了文化信息資源的有效傳遞﹔形成了移動互聯、三網融合、雲計算等多種與工程業務需求相適應的技術模式,使基層文化單位的信息化水平和數字資源服務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方便廣大群眾以多種方式從不同渠道獲取和使用文化信息資源。

  特色資源傳承發展

曾幾何時,地方特色資源還大多以紙張作為存儲載體,隨著歲月流逝,這些文獻大多出現了老化、變形、發黃、發脆等現象,最終無法翻閱。而大量微縮品、磁帶、光盤等多種存儲媒介,也很難經得起歲月的考驗。

值得欣慰的是,10年的文化共享之路讓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得以傳承和保護。浙江省分中心建設的“浙江記憶”項目,以數據庫的形式把浙江藏書史、浙江家譜、浙江省名山古寺等特色資源介紹得極其詳盡。

為了方便用戶使用,浙江寧波市支中心在建設《四名叢書》數據庫時,創新了簡繁對照的形式,並在數據庫內設置了康熙字典,讓用戶可以快速便捷地查閱相關字體。

如今,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頁面的檢索下,我們可以看到《湖南近代名人資源庫》收錄的湖南近代湘籍人物1580人﹔《湖南地方戲劇資源庫》中既有視頻資料又有文獻補充,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能滿足廣大用戶的需要。

如果您對民族特色文化藝術感興趣,還可以看到貴州省《水族習俗多媒體數據庫》等15個多媒體數據庫,《侗族大歌》等10個民族文化專題片。西藏也已完成了《八大藏戲》資源庫和《西藏舞蹈藝術資源庫》的數字化建設工作,目前正在建設《格薩爾史詩》專題資源庫、紅色資源《西藏紅色歌舞》等。

(責編:方蕊娟、謝磊)


相關專題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