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照照歷史的鏡子》﹔作者 王壽南﹔新華出版社
不過,從中國歷史演變來看,中國自有可靠的歷史記載以來,一直到清末都是君主專制的政體,從來沒有出現過民主政治,而中國的君主又是握有實權的君主,不像近代英國的英王或女王只是一個虛位元首。數千年來,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都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主成為古代政治上必備的東西,中國古代的革命很多,但是打倒了一個君主,起而代之的又是一個君主﹔推翻了一個王朝,起而代之的又是一個王朝,民主政治始終無法出現。在孫中山倡導革命,主張建立民國以前,君主的地位和存在幾乎是不受人懷疑的。中國古代的君主在理論上說是受命於“天”,君主要受“天意”的監督,可是“天”只是一個抽象的觀念而已。“天”並不能真的表示意志,“天”也不能真的控制君主。中國古代是有法律的,但是君主是超乎法律之上的,法律的對象只是臣民而非君主。中國古代的君主大概隻受自己的觀念、想法和良心的控制,觀念、想法和良心都是出自君主的本身,外界並沒有一種強制力可以駕馭君主。有人說漢代的君權要比宋代以后的君權為小,其實,漢代的君權和宋代以后的君權一樣,都沒有受到法律的限制,隻不過漢代的君主受自己觀念和想法的影響,自動願意接受大臣意見和部分法律的限制而已,於是便顯得好像漢代的君權要小一些,其實,古代君權都是一樣漫無限制的。自夏代以來,君位是世襲的,君位的世襲由於血統而不由於賢能,世襲的君主由於生活環境的影響,不但不能保証必定賢能,而且往往有愈到后來愈愚劣的現象,我們大致可以分析一下古代世襲君主愈到后來愈愚劣與其生活環境的關系。
(一)在生活享受方面:世襲的君主生於榮華富貴中,養尊處優,在體力和智力上都缺少磨煉的機會,使得世襲的君主在體力和智力上都不是一位強者。
(二)在心理上:世襲的君主自出生以后就被別人看成是一個特殊的人,隻聽到恭維和歌頌,極少聽到指責和批評。一個人長期聽到恭維和歌頌,極容易產生一種錯覺,那便是認為自己的確是個無缺點的偉人,等到這種錯覺形成,任何的指責和批評都會被看成是對君主權威的挑戰,是絕對不能忍受的,於是所有的指責和批評都會受到君主的處罰。同時,在古代君主專制政體之下,整個國家都被看成是君主個人的私產。漢高祖劉邦即位后對他的父親說:“始大人常以臣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這完全表露出君主以全國為私產的想法,這種想法一直到清末的君主莫不皆然。一方面君主受到長期的恭維和歌頌,產生自視為“完人”的錯覺,一方面又自視為全國政治經濟的主人,於是最易形成自傲自大、離群孤僻的心理。
(三)在生活常識方面:世襲的君主自小即長於深宮,未與外間廣大世界接觸,於是不了解世事人情,甚至缺乏常識,言行難免幼稚可笑,指鹿為馬的故事固然是趙高的奸猾,卻也表現出秦二世的缺乏常識﹔晉惠帝“何不食肉糜”之言固然是惠帝智力低下,但也表示惠帝之不知世事,不知米與肉何者易得,何者價賤。
(四)在教育方面:古代世襲君主所受的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也可以說是一種畸形教育。一個學生,許多老師,這許多老師對唯一的學生又不敢強制或指責,反而要順學生的脾氣,既無考試,又無懲罰,如何能使學生有進步?教材都是古聖賢的遺書,全是教條式的格言,最易招致反感,對外又沒有其他對手競爭,如何能引起學生好強爭勝而求進步的心理?在這種畸形教育之下,作為太子的人能好好讀書者真是百難得一。總之,由於過分的享受,心理的不正常,缺乏對現實世界的了解和教育的失敗,使得世襲的君主愈往后愈糟,大多數世襲的君主都是體力上和智力上的低能者,愚劣者。一個愚劣的人手握無限的權力,其結果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於是表現在中國古代實際政治中的現象常是小人在位,上下爭利,殘暴百姓,這和理想的政治大不相同,甚至背道而馳。所以,在中國古代,政治的理想層面和實際層面是有距離的,並不是合而為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