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24小時滾動新聞

“砧板”陀螺村的故事

2012年11月27日07:11    來源:廣西日報

18斤重的“砧板”陀螺,在村民手中玩得飛轉。

看誰的陀螺轉得久。

村民在進行陀螺比賽。

孩子們從小就喜歡玩陀螺。

打起陀螺來,巾幗不讓須眉。

“砧板”陀螺的旋轉時間有的長達20多分鐘。

“砧板”陀螺的麻繩。

  本報記者 趙品賢 本報通訊員 梁宗陽�攝影報道

  陀螺,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一隻茶杯大小的圓柱錐體木制玩具,直徑不過3、4寸﹔重量不超3、5兩。可是,流行於防城港市防城區峒中鎮中越邊境一帶的陀螺就大不一樣,上平下尖,大小與每家每戶切菜的砧板相似,故稱“砧板”陀螺,最大的一隻重量約達10公斤。

  “砧板”陀螺比賽,是當地群眾逢年過節都要開展的一項傳統文化體育競技活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峒中鎮那麗村甫都組是遠近聞名的“砧板”陀螺村,村裡10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有陀螺,無論男女老少,都對陀螺有解不開的情結。打陀螺靠的是技巧,打“砧板”陀螺除了技巧更要力量。10公斤的陀螺要賦予其旋轉不倒的加速度,對於人的腕力、臂力、腰腹及腿部力量都是極高的要求。

  現年42歲的甫都村民小組組組長賴保,是當地“砧板”陀螺工藝的領頭人,也是現在僅存的兩名會制作“砧板”陀螺的手藝人之一。他從12歲就開始制作陀螺,講起制作“砧板”陀螺的技巧他娓娓道來。老賴說,做陀螺就好比做人的道理,人的重心歪了行不正,陀螺重心歪了轉不久。陀螺轉得久不久,除了人賦予它的加速度,更重要的是陀螺本身的重心穩不穩。重心偏移的陀螺打起來就像步履蹣跚的醉漢,轉不了多久就要東倒西歪的躺到地上。說起以前村裡打陀螺最風光的時候,他依然記憶猶新:“那時候正月裡打陀螺,從初一到十五,天天都在比賽,本村的、外村的人都來了不少。還常常與越南廣寧省的邊民互相往來進行比賽。”

  如今,“砧板”陀螺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所喜愛,作為一項傳統的民族競技項目,它也陸續出現在了各種舞台和體育場合上,喚起了眾多都市人對小時候在放學路上和小伙伴們一起打陀螺的美好記憶。

(來源:廣西日報)

(責編:ss)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