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0日16:29 來源:雲南日報
市場關注
11月16日,由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雲南省汽車商會主辦的中國昆明首屆“汽車與城市發展”高峰論壇在世博園中國館盛大開幕,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國外研究機構、業界知名人士等在內的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探討了社會各界關注的汽車與城市如何和諧發展的重要話題。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沈進軍說,汽車與城市的和諧發展是近年來業界熱議的話題,其中像限購、限牌等受到廣泛關注,在買方市場格局初步形成的新形勢下,汽車流通行業需要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雲南報業傳媒(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光旭表示,雲南日報報業集團作為雲南唯一的省級黨報傳媒集團,借助雲南加快“橋頭堡”建設的大好機遇,將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為雲南產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希望通過本次論壇的舉辦,進一步推動雲南汽車產業走出去拓展東南亞、南亞汽車市場,為“橋頭堡”建設添磚加瓦。
昆明市副市長何波致辭對論壇成功舉辦表示祝賀。
雲南省汽車商會會長方勝說,雲南汽車界、汽車經銷商都十分關注行業健康發展的問題,本次論壇的舉辦,將搭建一個溝通、交流的平台,通過專家的權威解讀,達到傳遞信息、開啟思路、指導經營的目的。
中國汽車業仍處於快速增長時期
當前,汽車行業政策、消費環境、市場形態和銷售模式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約為2.25億輛,其中汽車1.06億輛,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汽車大國。從1994年以來,全國的汽車保有量已增長了近13倍。不過,截至2011年,國內每千人汽車擁有量為68輛,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青認為,中國的汽車消費目前仍處於快速增長期。他說,城市汽車需求與城市化率水平有重要的關聯,美國在城市化率達到50%時,汽車保有量出現了快速增長﹔日本在城市化率達到65%時,汽車需求依然在增長﹔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率隻有40%左右,處於快速增長期。
就雲南而言,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31日,雲南省機動車保有量為960多萬輛,約佔全國的4.26%。截至目前,昆明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160多萬輛,連續第三年淨增超過16萬輛以上。雲南省“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將新增加城市人口1000萬。方勝認為,這將為全省的304家品牌汽車4S店、近2000家二級代理和經銷商帶來發展機遇。
城市汽車需求增長面臨新的挑戰
當油價上漲、汽車尾氣排放、噪音污染和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凸顯之際,能源、環保和交通問題已經成為城市汽車需求增長面臨的新的重大挑戰。
據介紹,目前,汽車90%的能源供給依賴石油。而在人口較為集中的城市,汽車尾氣排放、噪音污染,交通擁堵、交通系統脆弱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幸福感。王青說,在“北上廣”,開車上下班的平均用時已高達60分鐘,比以堵車聞名的紐約的38.4分鐘還高不少。
搜狐汽車首席評論員賈新光認為,目前國內汽車行業的發展呈現出三大特點:剛性需求、彈性市場和硬性約束,其中硬性約束指的就是交通、能源和環保對汽車業發展的約束。他說,據統計,目前全國667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在高峰時段出現交通擁堵。全國已有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氣污染嚴重,113個重點城市有三分之一以上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二級標准。
在雲南,公路通車裡程已達21.5萬多公裡,在全國排名第一,但高速公路僅約2700多公裡,在全國排名靠后。
汽車與城市如何能夠可持續發展
共同探討如何解決汽車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成為本次論壇的焦點。
王青認為,在汽車增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上,應該明確,公共交通並不能完全替代私家車,汽車保有量的多少並不代表汽車文化和文明的高低。政府在進行管理時,以經濟杠杆引導是本,行政手段限制是末。在緩解和解決問題的方向上,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考慮,轉變汽車消費增長方式和汽車管理模式,加強引導,構建汽車文化,形成汽車社會。在具體思路上,可以考慮調整城市布局、功能規劃,改變交通格局﹔加強稅收和收費調節作用﹔合理利用道路資源﹔加強公交系統,提高覆蓋對接,改變成本比較結果﹔鼓勵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構建智能交通體系等。
賈新光也建議,緩解交通擁堵需要政府加大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提升交通技術。另外,汽車設計也應該適應城市發展,比如設計出更多車體可伸縮的汽車,更便於停放。
德國汽車行業專家托馬斯介紹的德國“汽車共享”經驗讓人耳目一新。據介紹,在德國,“汽車共享”是指多人共用一輛車,以統籌租賃的方式,通過事先預訂或臨時查找,最大化地提高每一輛汽車的使用率,同時可以降低各使用人的成本支出,以達到對汽車資源最大化利用對社會資源最大化節約的目的。
“這種方式也許未來會成為昆明市民的交通方式,成為汽車經銷行業的新型經營模式。”托馬斯在發言結束時對未來做了大膽而美好的設想。
方 炎
(來源:雲南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