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
公共財政具有穩定經濟、配置資源、收入分配、監督管理等職能作用,是政府履行職能的物質基礎、體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監管手段。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是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不斷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七大以來,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在財政體制逐步健全、財政收入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不斷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重點向困難地區、基層和群眾傾斜,有力推動了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公共教育體系日趨完備。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初步建立起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制度逐步由城鎮向農村、由職工向居民擴展,養老等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基本形成。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實施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健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初步形成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農村危房改造等為主要內容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大力支持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積極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逐步形成對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財政轉移支付支撐體系。
雖然近些年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保障水平明顯提高,但也存在基本公共服務財政保障力度需繼續加大,促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財稅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今后一個時期,要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推進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是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完善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同時按照強化稅收、規范收費的原則,優化財政收入結構,進一步提高財政收入質量,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財政保障能力。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出讓收益主要用於公共服務支出。建立與經濟發展和政府財力增長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增長機制,切實提高各級財政特別是縣級財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進一步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優先安排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增加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住房、公共文化、農業水利、城鄉社區、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投入,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按照地區人口等因素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務支出,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二是實施促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財稅政策。建立健全主體功能區利益補償機制,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格局。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強禁止開發與限制開發區域政府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和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區域間產業有序轉移,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發揮各區域比較優勢,增強經濟整體競爭力,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是完善財政預算管理制度。健全科學規范、注重績效的預算管理制度,是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的重要內容。要進一步增強財政預算的完整性、透明度和有效性。建立並不斷完善科學完整、結構優化、有機銜接的政府預算體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總量、結構和管理活動,統籌運用好公共資源。健全預算編制和執行管理制度,強化預算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增強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准確性,提高預算執行的及時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完善預算公開制度,健全公開機制,規范預決算公開內容和程序,促進預決算公開常態化、規范化和法制化,增強財政預算透明度。健全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將績效觀念和績效要求貫穿於財政管理的各個方面,逐步建立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