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不能忘卻的和應當祭念的
壯鄉父老對紅七軍跳崖犧牲七烈士自發立碑紀念記述  (3)
人民網記者  鄭盛豐  張驍鸞
2006年12月07日13:19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 穿梭在76年歷史時空的腳步聲

  大年初五發現遺骨后,江宏屯村民就委托韋鵬、陸地貴兩位年輕人在年初七開始了英雄之家的尋訪。於是,76年前的許多事情,就在穿梭歷史時空的腳步聲中得到進一步的印証。同時,江宏屯全村村民與烈士家鄉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的家屬后人,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聯系。

  據年老的村民說,戰斗結束第二天,江宏屯成年男人基本上都上了山,偷偷掩埋紅軍的尸體。當時,尚有一位紅軍戰士沒斷氣,村民問他是什麼地方人,他隻用巴馬土話說了一句“巴馬”就不行了。村民說,這些紅軍當時都戴著紅軍帽。由於戰局混亂,白色氣氛緊張,兼之山陡石多,村民沒辦法把紅軍尸體集中起來掩埋,隻好就地處理,掩埋得也不深,有的隻能撿石頭壘起來安葬,也不敢做任何標記。

  83歲的戰斗目擊者韋玉蓮老婆婆說,當年她才8歲,打起仗那天,爺爺把她藏在屋后的山洞裡,不停地對她說“不怕不怕,那是紅軍,是我們的人。”她從洞口眺望對面正在打仗的百戰山,聽到槍響聲,看到硝煙不停地升起。傍晚時分,她還聽到紅軍的喊聲,但聽不清楚喊叫什麼內容。晚上平息后,爺爺上來接她出山洞。第二天,爺爺也參加了埋葬紅軍戰士,並對她說,埋在牛路上面,還說不要怕了,已埋了不怕了。所謂牛路,是指牛在半山上覓食時專走的山路,很崎嶇,人隻走山腳下的人路。

  韋玉蓮老婆婆身體依然硬朗,上山爬洞比年紀不到她一半的記者還快得多。在她屋后,她爬上懸崖上指著上面的山洞說,當年,爺爺就把她藏在那裡。從山洞望對面的百戰山,直線距離不過是五六百米而己。

  榜圩鎮常星村說納屯94歲老人藍蝦桂是紅軍當時跳崖的目擊者,她聽到紅軍跳崖時的喊叫。當我們來到紅軍跳崖的地方,山頂到地面距離約有100米到120米之間,山頂到半山腰的垂直硝壁也有50多米高,崎嶇的山壁滿地碎石,生滿帶刺的荊棘。村民說,前些年,山上的荊棘和雜草比人還高,密密麻麻的。

  據當年部隊后來提供的資料,人們知道,這七位烈士除了連長鮮朝恩是漢族外,其他六人都是壯族,鮮朝恩當時已結婚,但還沒有孩子。楊可昌和彭學恩兩烈士已訂了婚,但還沒有完婚。七人死后自然沒有直系親屬留世,大部分隻有兄弟的后代。楊可昌參加革命后,他媽被反動政府殺害。宋老德烈士的父母、奶奶一家人全被敵人所殺,已無后人。

  楊可昌烈士的胞弟楊華昌生了兩個兒子,現年分別是76歲和74歲,他們曾寫信給民政部門,要求給烈士筑墓,民政部門答復說找不到尸骸,葬個空墓有何用。由於他們不是烈士直系親屬,也享受不到烈士家屬待遇。他們曾想過來尋找尸骸,但村民誰也不清楚,這個說在那邊,那個說在這邊,最終也找不到。

  楊可昌烈士的外甥、現年83歲的黃英賢也來參加了墓碑揭幕儀式。這位來自“中國長壽之鄉”的老人扛著犁耙比年輕人走得還快。他7歲時就做兒童團的通訊員,他父親曾任鄉蘇維埃政府主席,一家三代參加革命。他回憶說,1927年韋拔群到他們的坡林村發動革命,全村人都起來了,韋拔群提供武器彈藥。在1930年至1931年的兩年間,全村400多人,死了200多人,都是參加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百色起義犧牲的。1930年百戰山這一仗,他們村一共有14人參加,隻有2人活著回來。跳崖的7位烈士也是從他們村子裡集合出發的,他們比他大概大七八歲。

  這位在上個世紀40年代當兵、並在貴州打過仗的黃英賢說,他記得鄧小平在他家住過兩晚,那時他八九歲。韋拔群在他家住得更多。解放后,他在村裡做十幾年的村支書,現在政府每月給他發補貼60元。

  韋鵬、陸地貴兩位小伙子在巴馬縣尋訪了6位烈士的相關親人后人,隻有一位遠在鳳山縣的烈士后人沒能去尋訪。兩位年輕人的到訪,讓巴馬的烈士親屬非常激動。烈士親屬后人一行8人,於清明節頭日來到江宏屯,並按家鄉的風俗,帶去了香豬、雞、香燭、紙錢,祭拜在異鄉為國捐軀的親人。

  “烈士能聞到家鄉的香豬土雞,九天之靈一定欣慰。”陸地貴說,在邀請到烈士親屬親自到江宏屯時,他倆如釋重負,圓滿地完成了鄉親委托的任務。他認為,烈士家屬有權知道親人的遺骨,並有權決定是否要帶走遺骨。

  不過,烈士親屬后人楊秀峰說得好:“我祖父是英雄,死在這裡,按農村說法,也就是你們村的鬼雄了。既然死在這裡,這裡就是塊風水寶地。我們希望烈士們留在這片青山綠水的地方。”

  黃英賢感嘆地說:“我們真希望年年都過來祭拜犧牲在這裡的先人,不會忘記他們的功績。不過,路途遙遠,往來不便,道路也太爛太小,如政府能幫助將路修建得好些就好了。” (人民網南寧2006年4月6日電)
【1】 【2】 【3】 【4】 

   
 
(責編:蔣榮華)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