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黨史縱覽
鄧小平與安徽農村改革 (3)
聶皖輝(安徽)
2007年04月05日08:28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鄧小平支持安徽農村改革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鄧小平為什麼對安徽的農村改革始終給予熱情支持呢?它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何在呢?

  首先,農村改革是經濟改革的先導,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能為全面經濟改革提供借鑒。鄧小平認為,我國的改革必須從經濟方面著手,首先又從農村開始。為什麼要從農村開始呢?鄧小平說得很清楚:“因為農村人口佔我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農村改革見效非常快,這是我們原來沒有預想到的。當然,開始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贊成改革。有兩個省帶頭,一個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鄉﹔一個是安徽省,那時候是萬裡同志主持。我們就是根據這兩個省積累的經驗,制定了關於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農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們的信心,我們把農村改革的經驗運用到城市,進行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經濟改革。”正因為如此,鄧小平考慮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計時,首先把眼光放在農村改革上。

  第二,農村改革是使農民擺脫貧困、解放農村勞動力的根本途徑。鄧小平認為,農村改革的內容總的說就是搞責任制,拋棄吃大鍋飯的辦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他說,“長期以來,我們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村每人平均隻有一兩畝土地,多數人連溫飽都談不上。”農村一搞改革,一搞承包責任制,給農民自主權,給基層自主權,這樣一下子就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把基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農民積極性提高,農產品大幅度增加,大量農業勞動力就可以轉到新興的城鎮和新興的中小企業。鄧小平說:“這恐怕是必由之路。總不能老把農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那樣有什麼希望?”

  第三,農村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包產到戶之所以屢禁不止,就是家庭經營這種形式比較符合廣大農民的願望,有利於全面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我們這樣一個大的國家,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不同的生產力水平,必然要求經營形式的多樣,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選擇。鄧小平在農村改革遇到阻力,圍繞姓社還是姓資議論紛紛的時候,旗幟鮮明地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麼形式為最好,恐怕要採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

  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重要談話中,鄧小平從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入手,對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的問題,作了深刻闡述。他說:“有人說,過去搞社會主義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這個意見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比如農業合作化,一兩年一個高潮,一種組織形式還沒有來得及鞏固,很快又變了。從初級合作化到普遍辦高級社就是如此。如果穩步前進,鞏固一段時間再發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1958年大躍進時,高級社還不鞏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結果60年代初期不得不退回去,退到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在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有些地方把原來規模比較合適的生產隊,硬分成幾個規模很小的生產隊。而另一些地方搞並隊,又把生產隊的規模搞得過大。實踐証明這樣並不好。”鄧小平所持的態度,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唯物主義的態度,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是符合佔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根本利益的態度。

  第四,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要時刻關注農民的呼聲,尊重農民的發明和創造,對農民的積極性要保護,要支持,不能潑冷水,更不能壓制和打擊。鄧小平說:“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第五,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廢除人民公社制度,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具有實質意義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根本上再造了農村經濟的微觀組織結構,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90年3月3日,鄧小平在《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與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鄧小平所說的第一個飛躍,正是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充分肯定了農業生產責任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黨史縱覽》授權人民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 【2】 【3】 

  
來源:zzzzzz (責編:蔣榮華)

 相關新聞
· 李德生在動亂歲月(連載八) [2007-04-04 09:40:54.036087]
· 國民黨“鐵馬雄師”第五軍葬身淮海戰場 [2007-03-30 08:14:06.683358]
· 李德生在動亂歲月(連載四) [2007-03-30 09:21:21.302321]
· 李德生在動亂歲月(連載五) [2007-04-02 10:08:06.515462]
· 李德生在動亂歲月(連載七) [2007-04-02 10:11:41.861792]
· 方之中:從瀟湘大地走出來的文人武將 [2007-04-04 08:12:40.012305]
· 劉亞雄抗戰中創下三個“第一” [2007-04-02 08:29:58.433453]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