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
期刊選粹
>>
黨史縱覽
鄧小平與安徽農村改革 (2)
聶皖輝(安徽)
2007年04月05日08:28
【字號
大
中
小
】【
留言
】【
論壇
】【
打印
】【
關閉
】
鄧小平第二次支持安徽農村改革,是在安徽搞“大包干”、包產到戶的時候。面對各種指責,他果斷地對萬裡說:“不要爭論,你就這麼干下去!”
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劫難后,安徽農村的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經濟管理體制中延續了20多年的“大呼隆”、“大鍋飯”等弊端惡性發展,多勞不多得,分配不兌現,社員收入低,不少人連溫飽都不能維持。這些問題嚴重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形勢十分嚴峻。
1977年6月,黨中央任命萬裡為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裡來到安徽不久,幾乎走遍大江南北、淮河兩岸的全省各縣,親眼目睹了群眾生活的艱難。萬裡痛心地說:“我真沒料到,解放幾十年了,不少農村還這麼窮!我不能不問自己,這是什麼原因?這能算是社會主義嗎?”他認為,農民吃不飽,生產搞不好,主要是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根本原因是黨在農村的政策脫離了實際,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省委決定從調整農村經濟政策入手,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於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於1977年11月制定了《關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簡稱“六條”。其主要精神是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落實按勞分配政策,允許農民搞正當的家庭副業,其收獲在完成國家任務外可以到集市上出售,生產隊可以實行定任務、定質量、定時間、定工分的責任制,隻需個別人完成的農活可以責任到人。“六條”是在粉碎“四人幫”后出現的第一份關於農村政策的開拓性文件。因此,這份文件一發布,就受到廣大農民和基層干部的熱烈歡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農村形勢迅速好轉。
“六條”的誕生,在全國率先突破了農村既定政策“左”的框框,因而引起全國關注。《人民日報》和新華社都作了報道。1978年2月3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發表了題為《一份省委文件的誕生》的通訊。
剛恢復工作不久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對安徽省委“六條”規定給予了熱情的肯定,並在出訪路經四川時,向當時四川省委第一書記趙紫陽作了推薦。不久,四川省委派人到安徽了解情況,頂著“左”的壓力,仿效安徽頒布了恢復和發展農村經濟的“十二條”。“從此,安徽、四川兩省點燃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火把”。
安徽省委《六條》,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個重要信號,奏響了農村改革的序曲,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興起起到了啟動、開創作用。
1978年,安徽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全省大部分地區10個月未下雨,有6000多萬畝農田受災,400多萬人口的地區人畜飲水出現困難。入秋后,旱情更加嚴重,秋種難以正常進行。如不採取果斷措施,大片的土地將被拋荒。
為了戰勝旱災,中共安徽省委經過深入調查、討論,決定採取非常措施——“借地種麥”:凡是集體無法耕種的土地,借給社員種麥、種油菜,超過計劃擴種的小麥,收割時不加征購,由生產隊自行分配﹔鼓勵農民開荒多種,誰種誰收,國家不征統購糧,不分配統購任務。
肥西縣山南公社在貫徹“借地度荒”決定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集體的田地秋種進度十分緩慢,麥子種不下去﹔借給社員的地種得快、質量好,牛犁不動,就用鍬挖,沒有水,就跑到幾十裡外的地方挑水。於是,有的生產隊就暗地裡將集體的麥子、油菜也包到戶去種,結果,這些生產隊抓住了季節,擴大了種植面積。少數生產隊干脆將所有土地都劃到戶包產,包產到戶就這樣在肥西縣自發產生了。中共肥西縣委對山南公社出現的包產到戶採取“不提倡、不宣傳、不推廣”的態度,但廣大農民群眾的熱情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們不顧一些干部的阻撓,紛紛搞起了包產到戶。
1979年初,鳳陽縣委召開四級干部會議,會上有人提出:包產到組雖比“大呼隆”好,但太繁瑣,不如把土地等生產資料和各項任務分配到組,年終結算時,該給國家的交給國家,該給生產隊的交給生產隊,剩下的全歸小組分配,來個“大包干”。這就是“大包干”一詞的由來,開始搞的是包干到組。縣委根據會議提出的意見,請示滁縣地委同意后,包干到組的做法便在鳳陽縣開始實行。就在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之際,一種新的並且產生深遠影響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形式——包干到戶,又由鳳陽農民首創出來。
鳳陽縣犁園公社小崗生產隊,農業合作化時,全村共有34戶,175人,30頭牲畜,1100畝耕地,平均年產糧食18萬斤左右。隨著人民公社化運動,糧食逐年成倍下降,社員越來越窮,人口越來越少,地裡野草越長越高。1960年,全隊隻剩下10戶39人,1犋牲畜,100多畝耕地。“文化大革命”又給小崗隊帶來巨大災難。1968年,全隊隻收了2萬斤糧食,人均口糧105斤,人均分配15元。1974年,一支18人的宣傳隊進駐隻有19戶的小崗生產隊,宣傳“抓革命、促生產”,結果糧食繼續減產。
1978年10月,時值秋種之際,為了不使勞動力外流,把麥子種下去,保証來年有飯吃,小崗生產隊隊長嚴俊昌、副隊長嚴宏昌商量后,將全隊20戶人家115人分成兩個組,沒見效果﹔又分成4個組,仍然合不攏﹔接著分成8個組,且多為父子組、兄弟組,還是不行。在這種情況下,全隊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會上決定把田分到戶干,即實行包干到戶。1979年,小崗隊獲得大豐收,糧食產量達13.2萬斤,油料達到3.5萬斤。全隊糧食征購任務為2800斤,實際向國家交售2.5萬斤,超過任務7倍多﹔油料統購任務300斤,實際向國家交售2.5萬斤,超過任務80多倍。小崗生產隊由原來的“討飯隊”一躍成為“冒尖隊”,大包干的名聲迅速傳開。
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大包干)的出現,再次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仍然是姓資姓社的問題。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署名張浩、題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當穩定》、對包產到組大加指責的來信,並配發了長篇按語。這在全國實行責任制的地區、特別是在安徽造成了極大的思想混亂。“張浩來信”發表之際,萬裡正在滁縣地區考察。面對因“張浩來信”引起焦慮不安的干部群眾,萬裡說:“報紙像公共汽車,他可以打票乘車,你也可以打票乘車,他寫稿登了,你也可以寫稿。”根據省委的指示,安徽省農委的同志給《人民日報》寫了一篇題為《正確看待聯系產量的責任制》的來信。3月3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發表了這封信,同時也配發了長篇按語,承認“張浩來信”及按語中有些提法不夠准確。省委特別是萬裡的明確表態,使許多人受到鼓舞,避免了“張浩來信”可能造成的一些不可收拾的后果。
1979年5月21日,萬裡來到最早實行包產到戶的肥西縣山南公社,此時正值農民開鐮收割,一派豐收景象。萬裡緊緊握住山南公社黨委書記王立恆的手,問道:“搞包產到戶,你怕不怕?”王立恆說:“是有點怕。”萬裡說:“不要怕,在你們公社搞包產到戶試點,我是點過頭的!搞錯了,不要你負責。”萬裡這次山南之行,給山南和肥西縣的干部、群眾,以及躊躇不安的探索者們,以巨大的鼓舞和支持。
6月初,萬裡乘車前往鳳陽視察。縣委書記陳庭元向他匯報了大包干的情況,並引用了農民歌謠:“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眾都想搞,隻要准搞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萬裡聽后,當即表態:“好!我批准你們縣干三五年。”1980年春節前夕,萬裡來到鳳陽縣小崗村,挨家挨戶看了一遍,看到戶戶糧滿囤,十分高興。在場的人告訴他有人指責小崗村“開倒車”,他當即表示:“隻要能對國家多貢獻,對集體能夠多提留,社員生活能有改善,干一輩子也不能算開倒車。”
從農村回來不久,萬裡到北京參加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他找到鄧小平,把安徽實行責任制和他在農村目睹的情況,向鄧小平作了匯報,也反映了各方面的壓力和不同看法。鄧小平聽后,果斷地說:“不要爭論,你就這麼干下去!”
這是鄧小平對安徽試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第一次表態支持。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80年1月下旬,全國農村人民公社經營管理會議在北京召開。安徽代表在會上介紹了安徽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特別是經濟落后地區農民要求實行包產到戶的情況,引起了與會代表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包產到戶到底姓“資”姓“社”的問題,大部分人對安徽的做法持反對意見。國家農委的領導也表示要按照中央文件規定辦,“不許分田單干”,“不許包產到戶”。這次會議之后,出現了對安徽推行的包產到戶進行公開批判,指責包產到戶違背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和憲法上“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規定。這種有“來頭”的對包產到戶的批判,對安徽形成了強大的壓力,引起了省內對包產到戶的意見分歧。
1980年3月,萬裡調中央工作后,圍繞包產到戶問題,安徽又出現了一次全省范圍的爭論。有的人認為“包產到戶的關鍵是分而不是包,是分田單干,不僅退到了資本主義,而且退到了封建主義,倒退了幾千年”﹔有的人嘆息:包產到戶導致農村“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還有的人心有余悸,表態說:“寧願遲發財,也不能摔跤子。”
正當全省圍繞包產到戶、大包干進行爭論,很多人對生產責任制何去何從感到迷惘之際,1980年4月2日,鄧小平特地把胡耀邦、萬裡、姚依林、鄧力群找來談話。在談到農業問題時,鄧小平說:對地廣人稀、經濟落后、生活貧窮的地區,政策要放寬,要使每家每戶都自己想辦法,多找門路,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給組,有的可包給個人,這個不用怕,這不會影響我們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在這個問題上要解放思想,不要怕。這次談話,可以說是鄧小平對安徽試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第二次表態支持。
鄧小平第三次表態支持是在1980年5月31日。這一天,鄧小平在同胡喬木、鄧力群談話中,著重談了關於農村政策問題。他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我們總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實行包產到戶的地方,經濟的主體現在也還是生產隊。這些地方將來會怎麼樣呢?可以肯定,隻要生產發展了,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體經濟不鞏固的也會鞏固起來。關鍵是發展生產力,要在這方面為集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鄧小平這一番話,字字有千鈞之力,無疑是對安徽搞包產到戶、大包干、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莫大支持與鼓舞,一下子給決心搞包產到戶、大包干的干部和群眾吃了定心丸,撐了腰,壯了膽,為幾年來無休止的爭論畫上了句號。
1980年9月,黨中央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文件,指出:“實行包產到戶,是聯系群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的措施。”“是依存於社會主義經濟,而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麼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因而並不可怕。”初步為包產到戶定了性。1982年1月,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以1號文件形式發出的農村工作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中央以文件形式毫不含糊地給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正了名,明確肯定它姓“社”又姓“公”。從此,發源於安徽的中國農村改革一直沿著健康的軌道向前發展。
(《黨史縱覽》授權人民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
【2】
【3】
來源:
zzzzzz
(責編:蔣榮華)
相關新聞
·
李德生在動亂歲月(連載五)
[2007-04-02 10:08:06.515462]
·
李德生在動亂歲月(連載七)
[2007-04-02 10:11:41.861792]
·
李德生在動亂歲月(連載四)
[2007-03-30 09:21:21.302321]
·
劉亞雄抗戰中創下三個“第一”
[2007-04-02 08:29:58.433453]
·
方之中:從瀟湘大地走出來的文人武將
[2007-04-04 08:12:40.012305]
·
國民黨“鐵馬雄師”第五軍葬身淮海戰場
[2007-03-30 08:14:06.683358]
·
李德生在動亂歲月(連載八)
[2007-04-04 09:40:54.036087]
[
打印正文
] [
給編輯寫信
] [
E-mail推薦
]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網強國社區注冊用戶可以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
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