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的實踐依據和基本涵義
鄧小平領導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實踐中一步一步試出來的。鄧小平對於發展速度與社會主義的關系的認識,也是隨著實踐的發展逐步地深化的。他提出“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的論斷,歸根到底,是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情況和客觀要求為基本依據的。
對中國發展機遇的正確判斷和把握,是鄧小平提出“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論斷的根本依據,而“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則是這一論斷的基本涵義。
對 “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中國社會主義歷經坎坷之后重新尋找發展新道路的一個契機。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據統計,按正常年份百元投資的應增效益推算,“文化大革命”十年間,中國國民收入損失達5000億元。然而,比財產損失更大的是喪失了機遇。那十年,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起飛或開始持續發展時期,如我們周邊原來經濟並不發達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香港、台灣地區等,就是在這個期間抓住機遇,迅速崛起的。
對中國經濟大發展機遇的認識,鄧小平獨具慧眼。這不僅因為十年內亂他七年賦閑,有機會有條件在基層和群眾中去探尋和思考中國問題,更在於他還有1975年領導全面整頓為尋找發展機遇所做的一場卓有成效的試驗。所以,他在第三次復出后不久,就大聲呼吁把全黨的注意力放到經濟建設上來,一心一意謀發展。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內亂之后求大治,人心思定,人民要求搞建設,謀發展,這是當時中國有可能大發展的國內有利條件。不久,鄧小平對機遇的認識便很快拓展到世界視野。80年代初,他從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的變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中看到了和平與發展這一主題的端倪,及時提出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思想。1983年,他指出:“現在的問題是要注意爭取時間,該上的要上。大戰打不起來,不要怕,不存在什麼冒險的問題。以前總是擔心打仗,每年總要說一次。現在看,擔心得過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5頁】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因此,我們要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自己,這是鄧小平提出“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的客觀依據,同時也是這一論斷的基本涵義。正因為如此,鄧小平每到一處,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說:“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5頁】直到1994年他90歲高齡時,還在強調:“現在是機會啊,這個機會很難得呀!中國人這種機會有過多次,但是錯過了一些,很可惜!你們要很好抓住。”“你們發展經濟,能快則快,不要搞快呀慢呀的爭論。”【《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1369頁】這實際上是他最后一次談發展問題。可見他對這個問題的牽挂。
有人說,鄧小平所以提出“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是因為他在經濟建設上一直持一種老人特有的著急心態,他從來就是主張高速發展的。這種說法顯然與事實不符。
發展速度與發展目標是密不可分的。到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成世界現代化強國,曾經是我們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上世紀70年代末,在這個目標的驅動下,我們在經濟建設上曾經發生過一段“洋躍進”,造成國民經濟的嚴重失調。而提出調整經濟,把不切實際的高指標和高速度降下來,制定實事求是的經濟發展戰略的正是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等人。
所謂“洋躍進”,就是盲目制定追趕世界經濟強國的各項經濟指標,用“大躍進”的方法搞經濟建設,實際上是既不了解中國,也不了解世界。
“文革”之后,中國與世界發展的差距加大。1978年到1979年,鄧小平頻繁出訪,在對美、日等經濟強國和新加坡等迅速崛起的鄰國的考察中認清了中國的位置。在日本,他曾感慨地說:“我懂得什麼是現代化了。”1979年初,他首次提出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思想。年底,他在與日本客人的談話中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中國的經濟發展目標是建成一個不窮不富的小康之家。
小康目標的確定,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一個正確的起點。80年代初,鄧小平在強調要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的同時,反復地告誡人們,經濟建設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要尊重客觀規律。從1980年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鄧小平一直在論証小康目標的可行性,重點在幫助人們理清發展思路,避免重犯“大躍進”的錯誤,主張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裡,用前10年的時間先打好基礎,在穩的基礎上實現翻兩番、奔小康的戰略目標。這說明,鄧小平並不是一貫地、一味地求快的。
80年代中期起,鄧小平開始提出我們可以發展得快一些。這除了有對世界形勢正確判斷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在他的領導下,我們在實踐中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持續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建設道路,即依靠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取得了出乎預料的巨大成就。1983年鄧小平視察江蘇、浙江、大連等地,1984年他又專門去了廣東、福建幾個經濟特區和上海。短短幾年,經濟特區和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的生動實踐,使鄧小平看到了中國人民偉大的創造力和對新生活的極大熱情,看到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所產生的神奇力量,看到了在和平與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們能夠抓住機遇,持續快速地發展,如期實現小康目標的現實可能性。因此,經過十二大以后五年的成功實踐,1987年黨的十三大前夕,鄧小平鄭重地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即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他說:“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正是為了闡明這個目標的重大意義,激勵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55頁】的論斷。
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提煉,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出的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就是:“我們經濟發展規律還是波浪式前進。過幾年有一個飛躍,跳一個台階,跳了以后,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一下,再前進。”【《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8頁】對此,鄧小平進一步論証說:“從國際經驗來看,一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有過高速發展時期,或若干高速發展階段。日本、南朝鮮、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就是如此。現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我們就是要有這個雄心壯志!”【《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7頁】
這又是一個雄心壯志!一個目標,一個速度。從這兩個雄心壯志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鄧小平提出“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的匠心所在,也有助於我們准確理解這個論斷的基本涵義。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