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身先士卒全力以赴 黨和政府與震區人民心連心>>評論觀點

偉大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災斗爭中升華

2008年06月06日07: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上至下為:陳瑛、趙存生、顧伯沖、羅強、宋明、馬遠見

  主持人: 本報記者 彭國華 楊學博

  嘉 賓:中國倫理學會會長、研究員 陳 瑛

      北京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趙存生

      解放軍總政治部干部部干事、上校 顧伯沖

      中共四川省廣元市委書記 羅 強

      中共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委書記 宋 明

      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鄉黨委書記  馬遠見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個全中國為之傷慟的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降臨四川,數萬名群眾罹難,幾百萬人失去家園。這場災難強度之大、波及之廣,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罕見。特大地震發生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緊急動員起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抗震救災斗爭。這場抗震救災的偉大斗爭,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也進一步錘煉和升華了偉大的民族精神。近日,記者就抗震救災斗爭中所展現的偉大民族精神以及這場斗爭對偉大民族精神的錘煉和升華問題,與有關專家學者和黨員干部進行了交流。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歷經磨難、飽嘗艱辛,砥礪出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戰勝艱難險阻、不斷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撐

  記 者: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攻堅克難、不斷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正是一個擁有偉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顧伯沖: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為社會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心理特征。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這種精神,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創造了綿延不絕、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記 者:這次特大地震是無情的,它摧毀了我們的家園,奪走了無數寶貴的生命。然而,這場災難卻進一步激發了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

  趙存生:民族精神是民族物質生活的升華。民族精神是否高昂、振奮,同民族的物質生活條件有著密切關系,但二者之間並不完全是正比關系。在民族發展進程中,既有生產力發展較快、物質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的“順境”,也有生產力發展較慢、物質生活條件比較匱乏的“逆境”。不論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可以激發高昂的民族精神。例如,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伴隨大慶油田開發成功而形成的大慶精神,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成為鼓舞當時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嚴重自然災害和外部封鎖、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在近10年中,面對洪水泛濫、非典肆虐、冰凍成災的嚴峻局面,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偉大精神迸發出來,成為中國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堅強精神支柱。同樣,在這次汶川大地震面前,偉大的民族精神也進一步被激發出來,並被注入嶄新的時代元素,得到錘煉和升華。

  陳 瑛:目睹了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全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壯舉之后,西方不少媒體發出“中國原來是這樣的”感嘆。其實,中國從來就是這樣的。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中,一個十分重要、影響巨大的精神范疇就是“仁”。所謂“仁”,簡單地說,就是“愛人”,就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即尊重他人,主動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仁”是人之“心”、人之“性”、人之“情”,是做人的根本“道”和基本“理”。“仁”的高級形式,就是愛國主義,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一百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遭受了不少痛苦和屈辱。但是,中華民族何曾屈服過?在偉大民族精神的支撐下,中華兒女一次又一次地挺立起來。

  羅 強:災難並不可怕,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戰勝它。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但始終傲然挺立,與惡劣自然環境頑強抗爭,與外來侵略者英勇搏殺,與民族分裂勢力堅決斗爭……每一次危難來臨,我們中華民族都能以特有的毅力與勇氣,愈挫愈勇、愈摧愈堅,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不斷從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又不斷賦予民族精神新的內涵。這次抗震救災斗爭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次抗震救災斗爭所體現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萬眾一心、共克時艱”、“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等精神,都是對偉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詮釋,這其中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

  記 者:中華民族精神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而愛國主義無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陳 瑛:是的。在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其突出表現就是愛祖國與愛人民的高度統一。

  黨和政府在抗震救災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執政理念。地震發生不到半小時,胡錦濤總書記就作出重要指示,黨中央召開緊急會議,要求盡快搶救傷員,保証災區人民生命安全。兩個小時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飛往災區,到一線指揮救災工作。四川等受災省份各級黨委、政府和中央有關部門緊急行動,搶險救援、醫療衛生、群眾生活安置、基礎設施搶修、資金物資保障、信息發布等工作有序進行。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大力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援災區,給受災群眾送去溫暖和愛心。全中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緊急行動起來,捐錢、捐物、獻血,為抗災行動出力,為災區人民解憂。所有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

  顧伯沖:人民子弟兵是這次抗震救災斗爭的主力軍,在他們身上體現了為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而勇敢拼搏、不怕犧牲的可貴精神。人們常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有災難發生的地方,一定能夠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正是他們,曾經用身軀擋住江淮的滾滾洪水﹔也是他們,在凍雪災害中一鍬一鍬地疏通了道路﹔還是他們,當這次更大的災難發生時,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地沖向災區,奮戰在抗災救險的第一線,在人民利益面前充分展現了責任、愛心、關懷、真誠、勇敢、正義。這種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 者:三位書記都親身經歷了一線的抗震救災斗爭。請你們談談在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的所感所想。

  羅 強:任何困難都壓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因為我們深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和同胞,願意為之作出奉獻與犧牲。面對特大災情,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廣元市委沉著應對、科學決策,多位同志不怕疲勞、連續奮戰,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徒步進入重災區﹔在與外界失去聯系的情況下,青川縣委和縣政府迅速啟動預案,緊急組織救援隊伍投入搶險﹔面對一片廢墟,木魚村黨支部臨危不懼、沖在前面,組織村民自救,安置受災群眾﹔青川縣人武部部長袁世聰三過家門,顧不上搶救親人,一心救助群眾﹔木魚鎮黨委副書記趙忠興夜以繼日搶險救災,兩次暈倒在現場﹔東河口村黨支部副書記何清寶在失去5位親人、身體多處受傷的情況下,冒死搶救出200余名村民和學生﹔小學教師王躍澤和代課女教師楊雪燕拼死用身體護住學生,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還有無數普普通通的群眾在危難面前選擇了堅強,奮不顧身,排危搶險,在救災物資面前卻相互謙讓、彼此照顧……在他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之中,都彰顯著愛國情懷,詮釋著民族精神。這是我們戰勝災難的強大動力、重建家園的精神支撐。

  宋 明:災難發生后,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親臨北川指導抗震救災工作,這讓全縣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倍受鼓舞﹔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始終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搜救傷員、疏散轉移安置受災群眾,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什麼是人民子弟兵﹔醫療衛生防疫部門積極組織藥品、醫療器械,救治受傷群眾,他們是可敬可愛的人﹔各地區各部門積極組織運送生活必需品,切實解決群眾困難,讓我們不再感到孤單。這一切,都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來自祖國各地的濃濃關愛之情。

  馬遠見:虹口鄉距汶川大地震震中僅10多公裡,在這次大災難中人財物損失慘重。經過全鄉黨員、干部和群眾的頑強奮戰,特別是來自成都市、四川省以及全國各地的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公安干警、醫務工作者、專業救援隊伍、志願者等無數親人的大力營救、空投、轉移等,我們基本做到了將各種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每天都在發生的活生生的事實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我們黨真正堅持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我們的政府真正踐行了執政為民的庄嚴承諾。人民子弟兵和我們在一起,億萬同胞和我們在一起,整個中國是一個和衷共濟、患難與共的大家庭!

  多難興邦、憂患礪黨──偉大的抗震救災斗爭錘煉和升華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將激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記 者: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其戰勝災難的奮斗和未來的騰飛中得到補償。災難總會過去,但由此激發出的偉大民族精神卻將長存,激勵我們繼續奮進。

  羅 強:的確如此。雖然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洪災、旱災、雪災和震災等自然災害不斷,但是,中華兒女從來沒有被壓倒、從來沒有被摧垮,因為在中華兒女的血脈裡蘊含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積澱,在中華兒女的身上傳承著偉大的民族精神!面對嚴峻的形勢、艱巨的任務,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愈挫愈勇、愈摧愈堅的精神和作風,萬眾一心,不屈不撓,友愛互助,自強不息,重建家園,堅決戰勝這場特大自然災害,奪取抗震救災斗爭的全面勝利!

  陳 瑛:中國人民從自己幾千年的歷史中體會到,雖然天災令人心痛,但它卻能激發出無限的精神力量,成為我們民族繁榮發展的契機。在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全中國人民所展現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不但有力地糾正了某些西方人士的誤解,而且更增強了全民族的團結,增強了我們前進的信心和勇氣。有境外媒體評論說,“在這段痛苦時期,13億中國人民空前地緊密地團結在中國政府的領導下”。前不久還有人懷疑甚至嘆息“市場經濟已經使中國道德滑坡,中國人丟掉了傳統的民族精神”,但在這次四川的大地震中,“中華民族在面對災難時所展示的團結、合作和奉獻,是歷史上少有的。”

  趙存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在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得到錘煉和升華的民族精神非常寶貴,在災后重建以及以后的生活中我們必須百倍珍惜、大力弘揚。在民族取得成就時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固然重要,在民族遇到危機、災難、挫折的時候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更為緊要。在我們民族前進的征途中,機遇和風險同在。我們不但要增強機遇意識,而且要增強憂患意識。隻有充分估計到風險,提高戰勝風險的能力,才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變逆為順。這個過程,既是需要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也是有力促進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的過程。我們既要抓住“大喜”,又要抓住“大悲”,在各種考驗中挺起不屈的脊梁,使偉大的民族精神不斷得以發揚光大,激勵我們為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明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責編:姚亦(實習)、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