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我國隋唐服式改制的。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后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我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緊袖外服,已婚婦女穿寬袖外服﹔梳“島田”式發型(日本式發型之一,呈缽狀),穿紅領襯衣的是姑娘,梳圓發髻,穿素色襯衣的是主婦。和服不用鈕扣,隻用一條打結的腰帶。腰帶的種類很多,其打結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較廣泛使用的一種打結方法叫“太鼓結”,在后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紙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個方盒。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服背后的裝飾品。由於打結很費事,戰后又出現了備有現成結的“改良帶”和“文化帶”。雖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裝早已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禮、慶典、傳統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場合,和服仍是公認的必穿禮服。
柔道在全世界有廣泛聲譽。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擊、而是一種利用對方的力量的護身之術,柔道家的級別用腰帶的顏色(初級︰白/高級︰黑)來表示。
劍道是指從武士的重要武藝劍術中派生而出的日本擊劍運動。比賽者按照嚴格的規則,身著專用防護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對方的頭、軀體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經琉球王國(現在的沖繩)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格斗運動。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斗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來只是一種用於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於力量不採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一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日本的傳統戲劇—— 能劇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現在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壽司(Sushi)是以生魚片、生蝦、生魚粉等為原料,配以精白米飯、醋、海鮮、辣根等,捏成飯團后食用的一種食物。壽司的種類很多,不下數百種,各地區的壽司也有不同的特點。大多數是先用米飯加醋調制,再包卷魚、肉、蛋類,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魚壽司時,飲日本綠茶或清酒,別有一番風味。
贈禮習俗日本人將送禮看作是向對方表示心意的物質體現。禮不在厚,贈送得當便會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送日本人禮品要選擇適當,中國的文房四寶、名人字畫、工藝品等最受歡迎,但字畫的尺寸不宜過大。所送禮品的包裝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葉也應精心打理。中國人送禮成雙,日本人則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數,但又忌諱其中的"9",因為在日語中"9"的讀音與"苦"相同。按日本習俗,向個人贈禮須在私下進行,不宜當眾送出。日本人禁忌綠色。不喜歡荷花,而喜歡櫻花、烏龜和鴨子。
名勝:富士山 (Fuji Mountain) 位於本州中南部,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峰,日本人奉之為“聖山”,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距 東京約80公裡,跨靜岡、山梨兩縣,面積為90.76平方公裡。整個山體呈圓錐狀, 山頂終年積雪。富士山四周有劍峰、白山岳、久須志岳、大日岳、伊豆 岳、成就岳、駒 岳和三岳等“富士八峰”。富士山區還設有幻想旅行館、昆虫博物館、自然科學廳、奇石博物館、富士博物館、大型科學館、植物園、野鳥園、野猴公園和各種體育、游藝場所等。坐落在頂峰上的聖廟──久須志神社和淺間神社是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的主要風景區。
東京塔 (Tokyo Tower) 位於東京市內,建成於1958年,塔高333米,這座日本最高的獨立鐵塔上部裝有東京都7個電視台、21個電視中轉台和廣播台等的無線電發射天線。在100米高的地方,建有一個二層樓高的展望台﹔在250米高的地方,也設有一個特別展望台。展望台四邊都是落地的大玻璃窗,窗向外傾斜。站在展望台上可俯瞰東京市容,全市景觀盡收眼底。塔的下部為鐵塔大樓,一樓為休息廳,二樓有商場,三樓是規模居日本及遠東第一的蠟像館,四樓是近代科學館和電視攝影棚,五樓是電台發射台。
唐招提寺 (Toshodai Temple) 位於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親手興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這座具有中國盛唐建筑風格的建筑物被確定為日本國寶。唐代高僧鑒真(公元688—763年)第6次東渡日本后,於天平寶字三年(公元759年)開始建造,大約於公元770年竣工。寺院大門上紅色橫額“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謙女皇仿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所書。寺內,鬆林蒼翠,庭院幽靜,殿宇重重,有天平時代的講堂、戒壇,奈良時代(公元710—789年)后期的金堂,鐮倉時代(公元1185一1333年)的鼓樓、禮堂及天平以后的佛像、法器和經卷。御影堂前東面有鑒真墓,院中植有來自中國的鬆樹、桂花、牡丹、芍藥、“孫文蓮”、“唐招提寺蓮”、“唐招提寺青蓮”、“舞妃蓮”、“日中友誼蓮”和揚州的瓊花等名花異卉。
歷史名人:
阿倍仲麻呂(公元698∼771年):中文名晁衡(或朝衡),於公元717年隨日本遣唐使來中國留學,后在唐朝任從三品秘書監兼衛尉卿,擅長詩文。公元753年,想隨遣唐使回國探親,唐玄宗許之,並命他為回訪使者。他寫了一首“銜命還國作詩”,贈給他的唐朝朋友。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國。船山長江口,他仰望明月,又寫了一首“望鄉詩”。后來由於海上颶風,船迷失方向,漂到南海一帶。最后他又返回中國,繼續在唐朝任職。公元771年,在長安逝世,終年七十三歲。
豐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hi,1537∼1598):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封建領主,統一全國的武將。生於尾張國中村(今屬名古屋)。始姓木下,改姓羽柴,賜姓豐臣。早年為尾張國大名(領主)織田信長的部將,屢建戰功。1577年信長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后任征西先鋒,在中國(今本州西部地區)、四國、九州等地指揮作戰,先后平定播磨(今兵庫縣南部)、備前(今岡山縣南部)、美作(今岡山縣北部)、但馬(今兵庫縣北部)、因幡(今鳥取縣東部)五國。1582年進攻中國,包圍高鬆城(在今岡山市附近),與毛利氏決戰。同年信長被部將明智光秀殺害后,與毛利氏講和,回師討伐光秀,並擁立信長幼孫秀信為繼承人。但信長部將柴田勝家欲立信長三子信孝。1583年,秀吉經賤岳之戰消滅勝家與信孝的聯軍。同年建大阪城,作為統一日本的根據地。1584年與信長次子信雄和德川家康聯軍戰於小牧,失利后媾和,並與家康結盟,確立織田信長繼承人的地位。1585年率10萬大軍平定四國領主長宗我部,出任關白(輔助天皇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翌年兼任太政大臣,控制軍政大權。1587年興兵30萬進取薩摩國(今鹿兒島縣西部),進而平定九州。1590年出動26萬大軍滅北條氏,平定奧羽地方,完成日本統一大業。1591年將關白職位讓予養子秀次,自稱“太閣”。1593年將北海道正式劃入日本版圖。1592年和1597年兩次出兵侵略朝鮮(見朝鮮壬辰衛國戰爭)。1598年8月因侵朝失敗,郁悶而死。執政期間,丈量農地,增加貢租﹔收繳武器,實行農、兵分離﹔統一貨幣,廢除關卡﹔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領主統治,為幕藩體制奠定基礎。
福澤諭吉(1834-1901):日本近代杰出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日本近代文明的締造者之一,被譽為“日本的伏爾泰”。他早年留學歐美,深受近代科學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影響,回國后畢生從事教育和著譯活動,為傳播西方文化,推動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一萬日元紙幣上的肖像就是他56歲時的照片。
伊藤博文(1841-1909):日本政治家。長州(今山口縣)人。出身藩士,青年時參加“尊王攘夷”運動。1863年留學英國學習海軍,回國后從事倒幕運動。明治政府成立后,主張開國政策。1882-1883年赴歐美考察憲法,歸國后領導制訂大日本帝國憲法(1889頒布),1885年起四任日本首相,對外奉行侵略擴張政策,是甲午戰爭時侵略中國的主要策劃者和主持人,戰后一度任台灣事務總裁。1909年在中國哈爾濱車站被朝鮮愛國者安重根刺死。
夏目漱石(Natsume Souseki,1867-1916):日本近代文學作家的代表。夏目漱石1867年生於江戶(東京),是家中的幼子,從小對漢文化感興趣,在府立一中讀了三年之后,轉到漢學塾二鬆學社。形成了他的儒教倫理觀和東洋美學意識。18歲進入大學預科。22歲重新改姓夏目,號漱石。24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語系,從這時起開始悲觀厭世,讀研究生時患了重度的神經衰弱。明治二十八年,他突然辭去研究生院的工作,到四國鬆山中學做了一名英語教師。在鬆山的一年間,收集了小說《少爺》的素材。第二年,到了熊本,在這裡結婚,生活了四年。明治三十三年,作為文部省留學生到英國倫敦留學。明治三十六年回到東京,從此開始大量的文學創作。發表了《我是貓》、 《草枕》等作品。他的作品充滿幽默,暢游於美的世界中,被稱為"余裕派"。1916年因胃潰瘍去世。被喻為"國民作家"的夏目漱石 也是批評家、俳人、畫家、學者。日元的千元鈔票上印有他的頭像。
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日本現、當代小說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孤獨憂郁伴其一生,這反映 在他的創作中。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次)雜 志。1924年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等創辦《文藝時代》雜志,后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后,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表現出頹廢的一面。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年)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國》(1935∼1937)描寫了雪國底層女性形體和精神上的純潔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虛無感。川端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曾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勛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勛章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72年在工作室自殺去世。
外交:近年來,日本外交呈全方位進取態勢。積極展開大國外交,更加倚重美國,加強日美安全合作,同時致力於穩定對華關系,深化與東盟關系,加強對歐關系,改善日俄和日朝關系。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事務,力爭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72年,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來訪的田中角榮和大平正芳 與中國關系: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設大使館。中國在大阪、福岡、札幌、長崎,日本在上海、廣州、沈陽和香港分別開設總領事館。日本在大連設有駐沈陽總領館辦事處,在重慶設有駐華使館領事部辦事處。1978年8月12日,兩國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訪日,雙方互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1998年11月,江澤民主席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正式訪日,中日兩國發表了《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2006年10月8日至9日,安倍晉三首相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中日雙方發表聯合新聞公報。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