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僑領袖庄希泉和台灣的不了情 (4) |
|
鐘兆雲 易向農 |
|
 |
心有台灣走天下
1931年8月,正在上海的庄希泉得知獄中好友蔣渭水在台灣病逝的消息,異常震驚。在他眼裡,在台灣有著“聖雄甘地”之稱的蔣渭水比他小3歲,正值盛年,本人又是醫生,卻天不佑曹,赍志而歿,著實是台灣反殖民統治解放運動陣營的一大損失。
為台灣解放運動而終年奔波、積勞成疾的蔣渭水,臨終還不忘告訴自己的同志:“台灣人的解放,不可能單靠知識階級及有產階級完成之。全台灣人的自由,必俟工人、農民、無產市民奮戰。惟其如是,方能獲取解放運動之完善結果。”
庄希泉為蔣渭水的崇高追求而生敬意,也為老友英年之歿而心痛,馬上和余佩皋召集好友,在上海為他舉辦公祭會。公祭會上,庄希泉滿懷深情地介紹了蔣渭水的生平,稱他是了不起的抗日英雄,希望海峽兩岸同胞能以他為榜樣,投身抗日大業之中。
庄希泉在公祭會上的講話是有所指的,此時的中國,長城內外正彌漫著熾烈的寇氛。
1934年夏,在印尼從事反蔣抗日活動一年的庄希泉剛回到廈門,就被國民黨藍衣社(軍統組織)以試圖顛覆政府的“反動分子”為名逮捕入獄。
日本方面對庄希泉1927年逃過監視,返回中國大陸大為惱怒,一直想抓捕他。這次聽說庄希泉被廈門藍衣社拿了,便來要人,說庄希泉是台灣的屬民,我的臣民隻能由我來處理,你們無權處理,我有治外法權,要引渡到日本。這一喪權辱國的行徑,廈門國民黨當局居然不敢違逆,答應引渡。
庄希泉憤怒地表示:“我不是台灣籍民,與日方毫無瓜葛。我已於1927年在中國內政部辦理了恢復中國國籍的手續,並在上海《新聞報》登報聲明。日本人無權引渡我。”
但日本駐廈門領事館天天向國民黨廈門公安局交涉,要求引渡庄希泉。在這當中,庄希泉的父親庄有理幾次來探監,告訴庄希泉,如果不承認台灣籍,不被引渡,會有殺頭的危險,若被日本人引渡,還可保全一命。但庄希泉仍然不改初衷,堅決拒絕引渡。
被強行引渡到駐廈門鼓浪嶼的日本領事館后,庄希泉又被關進了那間曾經拘禁他的地下室。次日,幾個日本人前來提審,要給庄希泉治罪。為首的用不太熟練的中國話講道,神態語氣相當傲慢:“你的,為什麼不要台灣籍?”
“為了我自己的利益。”庄希泉針鋒相對,傲然而答。
“你有何利益?”對方追問。
“因為中國存在著‘領事裁判權’,中國政法機關無法審理外國籍民。我在中國做生意,如是台灣籍,便無人敢與我交易往來,怕我犯了法中國政府管不了。”庄希泉並不看對方,一口氣說下去,“再說,台灣本是中國領土,被你們強佔了去,誰願意做亡國奴,你們搞台灣籍,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這一番綿裡藏針、一語雙關的話,氣得那個日本人直拍桌子,臉也一陣紅一陣白。
“你的,你的……”日本人終究理虧,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后隻得狼狽離去。
為了泄憤,他們指使兩個日本看守借故與庄希泉吵嘴打架。戴著手銬的庄希泉寡不敵眾,被打得頭破血流,卻始終不哼一聲,怒目相對。他那滲血的眼睛像劍一般直逼過去,讓人頓生寒意。
日本領事館絞盡腦汁,終究找不出拘捕庄希泉的理由來。庄有理等人設法在外積極營救,廈門各界的呼吁日甚一日。為免滋生事端,17天后,日本領事館隻得把庄希泉放了出來。
抗戰期間,庄希泉一度在香港工作。除了主持“閩台抗日同志會”、福建同鄉會,組織華僑回國抗日等活動外,還應台胞宋斐如邀請,參與台灣革命同盟創辦的《戰時日本》雜志社的有關工作。
有過辦報經歷、以筆為槍的庄希泉,感動於宋斐如的愛國熱忱,自己慷慨解囊不夠,還親自發動進步民主人士為半月刊捐款。在庄希泉和眾多熱心人士的幫助下,《戰時日本》在香港得以堅持辦下來,為宣傳抗日做出了一份貢獻。
日軍佔領香港后,庄希泉輾轉來到桂林,和愛國台胞宋斐如重逢。受聘擔任《廣西日報》總主筆的宋斐如三句不離抗戰,常與庄希泉及一幫愛國台胞聚會,縱論國事,痛斥日本侵略者,渴盼抗戰早勝、台灣早日光復。
中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12月9日發布的《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意味著不再承認當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公開聲明要收復台灣的態度。庄希泉認為這是件振奮人心的大事。在桂林期間,國民黨第四戰區中將參謀長吳石(福建人),以福建旅桂同鄉名義,召集座談會,研究成立“閩台協會”,組織籌備收復台灣事宜。鑒於庄希泉早在1925年“五卅”運動后,因積極開展反日愛國運動而被日本駐廈領事館押送台灣監禁,抗戰爆發后又從馬尼拉移居香港,一面主持“閩台抗日救亡同志會”,一面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影響遍及桂柳昆渝的閩台同鄉,經王雨亭和曾參加十九路軍“福建事變”的陳碧笙向吳石推薦,庄希泉以閩台協會發起人之一的身份參加座談會。
新中國成立后,正在新加坡的庄希泉被中央政府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僑日報》把庄希泉作為“新聞人物”介紹,並配發近照,其中提到:“五卅事件發生后,在廈參加反日工作,抵制日貨,致被日本誘捕至台灣監禁九個月。……在太平洋戰爭中,香港淪陷即逃至桂林,與台灣革命同志等組織閩台協會,協助政府准備收復台灣工作。”
1956年,新加坡首次組織工商經濟代表團訪華,成員中有庄希泉的堂弟庄惠泉。經庄希泉介紹,周恩來還在百忙之中接見了這位在新馬地區和英國殖民當局頗有影響的華僑人物。周恩來在會見時說:新中國這些年,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也有不足,我們是一家人,歡迎庄惠泉先生對我們的問題提出批評。我們政府就是需要群眾的監督嘛。在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興旺發達的。
庄惠泉表示:海外華僑愛祖國,愛家鄉,希望有個偉大的祖國和繁榮的家鄉,我們華僑有責任來盡一份力量,共同建設祖國和家鄉。
周恩來知道庄惠泉曾是親國民黨的,卻毫無芥蒂地說:我給你一把鑰匙,隨時歡迎你回國。也希望你經常到台灣跑跑,和台灣方面隨時溝通,為台灣回歸祖國作出努力。
這次大陸行,對庄惠泉的影響很大,他的思想觀念大有轉變。回新加坡后,他專門寫了篇大陸印象記,如實向海外介紹自己在新中國的所見所聞,客觀地評價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在此以前,新加坡(還未獨立)對紅色大陸的宣傳大多是扭曲的,在新加坡素有“庄大炮”之稱的庄惠泉的這篇文章,對新馬社會的震動不言而喻,台灣媒體還轉發了這篇文章。庄惠泉本人也還真的前往台灣,想著做溝通工作。只是台灣當局對他的言行甚為惱火,庄惠泉一下碼頭就被台灣當局找碴子抓去關押。后經新加坡當局交涉,才得釋放。
“文革”期間,庄希泉受到周恩來的保護,免遭大的沖擊。他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外調,即其他單位為了檢查某人的歷史向庄希泉來人來函求証或征求意見。外調數量繁多,其時庄希泉已是八旬高齡,很多東西難以記起來,手又不利索,故而很是困難。但他仍然不敢馬虎,實事求是地完成了數以百計人員的外調任務。
在調查中,有人為了達到打擊、陷害別人的骯臟目的,有意要庄希泉做偽証,有的造反派還多次要他揭發誣蔑一些中央領導人的材料。庄希泉對此斷然拒絕,體現了一個“大寫的人”高風亮節、剛正不阿的秉性。
在人人自危的“文革”期間,庄希泉想到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國家的命運、其他同志的處境。他頂逆流而上,反對林彪、“四人幫”反黨集團禍國殃民和迫害歸僑、僑眷的行徑。他敢於主持正義,為許多華僑及其子女作証,使他們在“文革”中免遭迫害。
撥亂反正后,許多台胞和老華僑的子女紛紛說:“如果當初沒有庄伯伯作証,我們的命在‘文革’中就被革掉了。”
和台灣至死未泯的情感
1981年元旦,庄希泉以全國僑聯主席身份,發表致海內外僑胞的元旦祝辭。他說:
1981年是辛亥革命70周年。過去,從孫中山到陳嘉庚,千千萬萬華僑及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對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曾經做出巨大的、特殊的貢獻。今天,無論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僑胞們都在期望中國的統一、繁榮、昌盛。在新的一年裡,我希望在海外的僑胞,特別是台灣省籍和大陸省籍的僑胞,進一步加強團結,發揚同僑相助和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為祖國的四化建設,為增進中國人民和你們所在國人民的友誼,為實現台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共同努力。
彼時,福建在項南主政下,把“僑牌”和“台球”打得有聲有色,僑務工作、對台工作和發展經濟並列,成為福建省80年代的三大任務。庄希泉從報上、電台,從探視他的家鄉人那裡知道了這些情況后,十分高興,他甚至喜歡上了80年代流行的新歌:“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涌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台灣島,台灣就是我故鄉。登上日光岩眺望,隻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當年在台灣和海外的那段傳奇經歷,讓庄希泉擁有不少台灣朋友,並與他們的后人保持著親近的聯系。蔣渭水的后人便是其中一族,每逢春節,便要攜婦將雛到庄希泉家拜年。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闡明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建議舉行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10月2日,庄希泉以全國僑聯主席身份發表談話,指出愛國華僑熱望祖國和平統一,促進台灣回歸祖國完成和平統一大業。
1982年7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致函國民黨主席蔣經國,殷切期望台灣當局捐棄前嫌,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當機立斷,共謀祖國統一大業,“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這封信發表后,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7月27日,旅居紐約的宋希濂等一些前國民黨高級將領,稱此信“遣詞懇切,意義重大”,祖國統一乃大勢所趨。香港一些報紙發表評論,希望蔣經國“最好捐棄前嫌,共圖振興中華大業”。
7月28日,庄希泉就廖承志致蔣經國信發表書面談話《願蔣經國先生在青史能留芳名》,文中最后一段話是:
蔣經國先生以“求名當求萬世名”自勉。我以為所謂“萬世名”有截然不同的兩種:一種是芳名﹔另一種則相反,不言自明。文天祥的詩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說明留在青史上的最好是光輝的名字,不要為后世所詬病。蔣先生為個人千古的聲譽著想,也應該抓緊時機,作出有利於國家和平統一的抉擇,為國家民族建立一個大功,在青史上留個芳名。
廖承志的信和庄希泉的書面談話,先后在7月25日和7月28日的《人民日報》刊發,在海內外華僑華人中影響深遠。8月4日,紐約中文報紙紛紛載文呼吁蔣經國莫失良機,為統一大業做出貢獻﹔同日,泰國華文報紙認為台灣當局應以民意為依歸進行和談。9月12日,紐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成立,潘維疆、宋希濂等呼吁國共和談和平統一祖國。
為了更多地了解台灣,庄希泉晚年最喜歡收聽對台廣播電台和福建電視台開辦的《海峽同樂》節目。一次在與全國台盟負責人談話時,庄希泉情真意切地說:“我年輕時到過美麗的基隆港,但現在一晃半個世紀,心盼碎,眼望穿,竟不得見。真希望有生之年還能到台灣看一看啊!”
庄希泉想見的,還有在台灣的弟弟庄朝俊、妹妹庄似真等親人。
1988年,百歲高齡的庄希泉安然辭世。庄希泉最大的遺憾,是生前未能看到祖國統一。 【1】 【2】 【3】 【4】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