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青少年插上飛翔的翅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孫雲曉
在網絡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為青少年成長創造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在全社會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風尚,是一個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
青少年的本質特點和最大需求是發展。因此,要確立與青少年有關的環境和教育的標准:一切有利於青少年發展的環境和教育,就是好的環境和教育﹔一切不利於青少年發展的環境和教育,就是不好的環境和教育。確立這樣的評判標准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在網絡狂潮呼嘯而來的時候,人們的認識發生了太多的混亂。比如,一些媒體在大量報道青少年上網成癮的同時,出現了網絡妖魔化的傾向,似乎互聯網就是海洛因。這種誤導造成許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網,甚至讓父母們產生了網絡恐慌,這顯然是不利於青少年發展的。事實上,與幾千年來的求知方式明顯不同的是,21世紀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換句話說,能否有效地掌握互聯網這個工具,在相當程度上標志著能否有效地學習。毫無疑問,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對青少年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從有利於青少年發展的角度看,應當完全支持和引導他們學會正確地對待和使用網絡。
問題在於,當青少年熱情擁抱互聯網的時候,的確出現了不少不盡如人意的情況。如人們反應最強烈的網癮現象﹔一些網站傳播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而且屢禁不絕,等等。因此,人們紛紛批評那些用色情和暴力吸引眼球的網站或網絡公司,將他們視為罪惡之源﹔或是把目光轉向那些不規范的網吧,指責他們誘惑青少年進入,指責他們要錢不要下一代。應當說,這些批評和指責都是有充分依據的,是合情合理的,有關方面也正在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相信一個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會逐步形成。
不過,我也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歐美很多國家的網絡顯然比我們發達,但遇到的問題特別是青少年網癮現象,似乎遠沒有中國突出,中國的青少年為什麼比許多國家的青少年更容易上網成癮呢?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曾發布《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2005)》,該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網民中有網癮的比例達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這是什麼概念呢?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總人數為1.37億人。按一般規律推算,80%的網民為35歲以下的青少年。也就是說,加起來有將近3000萬的青少年受到網絡傷害。這是何等驚人的數據啊!
長期以來,人們大都認為,容易上網成癮的是那些學業受到挫折和人際交往有缺陷的青少年。可是,一些專家經過一系列研究和臨床實踐,已描繪出“青少年網絡問題譜系”,描述出一個在學生群體中存在網癮的高危人群畫像:他們往往學習成績好,自我感覺也較佳,老師和父母往往對這部分學生寄予厚望。但其中一部分在接觸網絡后往往迅速陷入其中,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甚至不乏惡性事件。不少“好學生”成了高危人群,根源之一是家庭、社會對孩子從小到大設立的評價標准的單一化。大部分中國學生在小學以及中學階段一直處於學習成績單一評價體系中,當他們進入大學或進一步社會化時,遇到大量困難,心理發育需求不能滿足,就很容易發展成為網癮青少年。單一評價體系,是網絡成癮的一個首要因素。這個結論,開始觸及問題的實質。當前出現的網絡不良現象,是與現行的教育體制有著深刻關聯的。以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不僅傷害了成績好的學生群體,更傷害了成績差的學生群體,可以說,它傷害了每一個學生及其家長和教師。真正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健康人格。青少年不僅需要文明的物質環境,也需要健康的心理環境,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全面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如果每一個青少年都能自信友善,既善於自我管理又有責任感,並且具備抗挫折的能力,那麼,他們就會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動規避網絡風險。這樣,網絡不但不會傷害青少年,而且會讓他們如虎添翼,充分享受網絡時代的新成果,自由馳騁,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