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的全球視野與中國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學研究所所長 尹韻公
網絡文化是人類創造的又一全新文化形態,也是人類文明的最優秀成果之一。網絡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是經濟全球化浪潮與IT科技產業緊密結合的產物。與以往的任何文化形態相比,網絡文化最顯著的特征在於,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突破了地域性時空維度的文化,它提供的平台、渠道和途徑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無法或不能獨享、獨佔和壟斷的。網絡文化的誕生和發展,標志著人類的智慧、勤奮和創新能力達到了一個新水平、新階段,象征著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
網絡文化大氣磅礡,強勁擴張,浩浩蕩蕩,網及天下,順之則進,逆之則退,已形成世界文化的新潮流。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微軟的生命力隻有18個月。這就是說,網絡文化的科技創新能力,是以往任何文化形態都不可企及的。同時,這也表明,美國人力圖在網絡文化方面永遠佔先,永遠充當網絡文化的領跑者。現在,許多國家都在致力於提高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實力。有意思的是,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把加強網絡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放在文化實力提高的首要位置。誰認識不清網絡文化的無窮魅力,誰就必定成為時代的落伍者。
在人類文化史上,還從來沒有出現過像網絡文化這樣影響廣泛深刻的文化形態:幾乎在相同的時空領域中,正在和已經深刻地改變著全世界幾十億不同種族的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交際方式,乃至語言表達方式。雖然到目前為止,網絡文化尚未成為一個成熟的文化形態,但是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降臨,已是不爭的事實。可以肯定,人類未來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必將與網絡文化發生緊密的聯系,處於“網”罩之下。
網絡文化產生的背景決定了它的視野極其廣闊。網絡文化市場是以全球文化資源作為其配置對象的。美國好萊塢的動漫大片,以別國文化故事進行改編,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中國國產大片導演花巨資購買西方制造商生產的動感技術,也習以為常。在網絡文化時代,各個民族之間、各個國家之間、各大洲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頻率、廣度、深度、規模、質量等,都大大超過以往的任何文化時代。
中國有一支令世界吃驚的網絡文化參與大軍。到2006年年底,在13億人口中,中國有1.37億網民,另有4.6億手機用戶,二者相加近6億人口。也就是說,中國有46%的人口是網絡文化的參與者。在2007年春節的7天長假中,全國手機短信發送量達到152億條,平均每個手機用戶的短信發送量超過33條。同類的數字,在2006年為126億條,在2005年為110億條。還要指出的是,中國網絡文化的參與者是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長的。
用全球眼光來看待網絡文化,不僅要欣賞和利用它的積極因素,而且要關注和防止它的負面影響。譬如,黑客和駭客問題,美國有,中國也有﹔又如,信息垃圾問題,東方存在,西方也存在﹔再如,網上道德問題,全世界各國都碰到這個相當棘手的現象。網絡文化中的某些問題、矛盾和麻煩,已經超越了國界、膚色和族別,它需要集中的是人類共同的智慧和共同的努力,以求共同的解決。從我國情況看,由於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加劇了世界范圍內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進一步凸顯,抵御境內外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戰略圖謀的任務進一步加重。在互聯網等信息網絡上,思想理論領域雜音、噪音的傳播,虛假信息和不良情緒的擴散,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蔓延,都成為影響社會和諧、妨礙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亟須採取有力措施,加強管理和引導。
對於網絡文化,我們要始終堅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管理,兩手都不能放鬆。要按照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的五點要求,大力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特別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唱響網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營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既要跟上網絡文化的時代潮流,又要保持中國特色,走中國網絡文化發展的最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