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與懷念
跨過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紅軍終於到達陝北。“我們勝利了!”陸定一同所有紅軍戰士一樣,從心底發出歡呼。長征的勝利是偉大的,偉大的勝利付出了鮮血的代價。陸定一也為長征付出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八、九年過去了,依然音訊全無,人們紛紛猜測:唐義貞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
1943年初冬,毛澤覃的夫人賀一從江西來到延安,陸定一聞訊立刻去見她,那天是11月11日,是陸定一生活史上永遠銘記的一個悲痛的日子。賀一說:“唐義貞犧牲了,死得非常痛苦,也非常壯烈!”賀一把陸定一不願承認的現實給証實了;把美好的幻想徹底打碎了。
當年陸定一踏上長征途,唐義貞住在長江四都圭田村,組織上隻給她四個月的糧票和兩元錢,到11月11日她生下第二個孩子(是男孩),她把孩子交給老鄉,自己回去找隊伍。曾和賀一等五個女同志一起相聚過,她們互相約定:如果將來有人見到別人的丈夫,一定要傳個口信,唐義貞傳給陸定一的口信是:“隻要我一息尚存,必定為革命奮斗。黨籍雖然沒有恢復,但我一定這樣做。相信定一也一定會這樣想的。至於夫妻,是次要的。如果能夠團聚,當然願意。為了革命而辦不到的時候,也隻能隨它去了。”聽了這個口信,陸定一說:“這是一曲正氣歌,是一個革命者的遺囑。”當年五月,由於叛徒的出賣,唐義貞被捕。“鏟共團”用酷刑逼供,唐義貞大義凜然,威武不屈。最后,敵人把她的肚子剖開,疼得她滿地翻滾,卻不出聲喊痛,只是啃地上的土,把嘴塞得滿滿的。就這樣,她活活痛死了。死后,地上是血,嘴裡是土。
陸老在對我們述說到烈士之死時,聲音充滿了悲愴和欽佩,同時,還交給我一篇寫好的文章,題為《關於唐義貞烈士的回憶》,其中有這樣的字句:“她是革命的英雄,她是我的模范,我對她永遠敬仰!”陸老對唐義貞的悼念,不僅僅是夫妻之情,而是非常崇高偉大的共產主義同志之情!
這裡我不能不將唐義貞烈士年僅25歲的不平凡的一生,做一很簡短的介紹:她是湖北武昌人,1926年在湖北女子師范學校讀書,國民革命軍北伐到武漢,帶來許多傳播革命的書籍,這革命的火種,點燃了青年人的革命火焰,唐義貞立即投身在革命洪流裡,忘我地工作,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青年團。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武昌的馬場變成了屠殺革命者的刑場,革命形勢一下子從高潮轉入低潮,洪流裡的一部分青年,有人當了逃兵,有人投敵叛變,而剛滿十八歲的唐義貞,卻是疾風中的勁草,她鄙視懦夫,仇恨叛徒,勇敢地接受黨團組織交給她的任務,機警地避開特務和暗探,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組織上為了培養這個有為青年,同年秋天決定送她到蘇聯學習。她兄妹六人,隻有她這個最小的是女兒,她是家裡的嬌女,媽媽怎麼舍得她到外國去呢?但是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她決定去!臨行前,給媽媽行了一個傳統的禮──跪在地上拜了拜,就毅然上路了,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離開溫馨的家,此后再也沒有見到母親和親人。在莫斯科,她同陸定一相識相戀,1929年結婚了。
革命者的工作是政治,生活也是政治,政治是第一的,而政治充滿了矛盾和斗爭,它必然反映到家庭生活中來。陸定一與唐義貞,是志同道合的夫妻,在黨內斗爭方面,他們觀點一致,互相信任。唐義貞在莫斯科的中山大學學習,當時在校學習的王明等,為校長米夫重用,組成支部局,大搞宗派活動,凡持不同意見者,就採取“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手段,開除黨籍、團籍,送到西伯利亞當苦力。當時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駐莫斯科代表團,反對王明等人的做法,但無權過問。而唐義貞因為給支部局提意見,被戴上“反對支部局”的帽子,開除黨籍,學籍,送到醫務訓練班,進行短期訓練。陸定一回國,她仍留在莫斯科,她挺得住政治打擊。歸國后,同陸定一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秘密工作不能隨便出門,不能去看母親,連出門散步也是不允許的。后來被調到閩西蘇區工作,擔任衛生材料工廠的廠長。陸定一幾次受迫害,受排擠,她理解,並且相信陸定一是對的。1933年曾有一位職位比陸定一高的干部找她談話,說陸定一“逃跑了”,團中央連他的團籍都給開除了,“你不要再等他啦!”唐義貞大義凜然,擲地有聲地回答:陸定一不會逃跑,他一定能回來,我等他!
當陸老對我們敘述完這段經過時,喟然長嘆:“人生有一知己足矣,唐義貞就是我的知己,我一世也忘不了這個知己!”
有人可能關心:陸定一和唐義貞在長征時期失散的兒女,找到了沒有?可以告慰烈士英靈的是:陸定一花了五十多年的時間,終於找到了兒子和女兒。過程十分曲折,這裡不再贅述。兒子陸范小定(養父家姓范,陸老不同意兒子改姓陸,就姓陸范,也不許他離開養父母),在1980年找到,那時小定已46歲;女兒葉坪,失散53年,在1987年找到,那時她已56歲,陸定一撫摸著女兒的蒼蒼白發,斷斷續續地說:“53年前,我把你扔啦!現在又撿回來了,撿回來了……”
參加長征的紅軍戰士,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構成了一部震撼世界的輝煌的史詩,鑄成了戰不垮、苦不倒、打不敗的長征精神,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新天地。注{1}{2}引自陳清泉、宋廣渭《陸定一傳》(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新聞所)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