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09: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巴西共產黨政治與國際關系書記若澤·卡瓦略23日發表文章稱,十九大對世界而言同樣重要。他說,中國正經歷其歷史長河中最為閃亮的階段,這個國家的經驗值得世界矚目。
而這幾天,多家國際媒體的報道也持相同的觀點。德國之聲電台網站說,十九大不只是一個普通的黨內會議,更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的會議。
英國廣播公司則用了更形象的比喻,十九大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圖前”召開的大會,中國將為世界經濟的未來提供新的智慧與方案。
與這一評價相呼應的是,十九大新聞中心提供多種語言的報告稿,包括英、俄、法、西班牙、葡萄牙語等被使用最多的語言,也有老撾、韓語等小語種。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國際形象早已不隻有熊貓和長城,留在國際舞台的中國印記是,這個國家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寫入了聯合國決議,這個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打通著各國間交往的阻隔。全世界都在聆聽中國的聲音。
初繪盛世模樣
對十九大代表、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來說,十九大報告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的表述,最讓她感同身受。
這位研究隋唐史的學者說,太陽底下無新事,歷史總是現實最好的老師,那些在盛唐出現的場景、那些唐朝走向盛世的路徑,在今天的現實中國都能捕捉到。
在蒙曼看來,所謂盛世,就是世界認同並且羨慕你的文化。開元時期,白居易剛剛寫出一首詩,居住在長安的外國使者就爭著出高價競買。
而在當下,蒙曼強烈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回歸與活化。讓酷愛唐詩的蒙曼始料不及的是,她在一個網絡平台所做的讀唐詩節目,一年就有1600多萬的點擊率,她本人也因為做了“詩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的點評嘉賓成為“網紅”。在她看來,傳統文化的蓬勃興盛,是一個國家經濟強大之后,民族自覺向優秀歷史的回望。
強烈感受到傳統文化興盛的還有十九大代表、中國保利集團公司北京保利紫禁城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堅。在徐堅的記憶中,曾經人們到音樂廳追捧的是交響樂,可現在,北京中山音樂堂的演出中,一票難求的是古琴、古箏的演出,而且觀眾大多是年輕人。
與盛唐相承的是,不僅國人在激活傳統文化,而且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用他們的語言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今年夏天,舊金山歌劇院主動找到保利劇院合作,用歌劇排演《紅樓夢》,並在多地巡演。徐堅說,這是一個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讓中國古典文學在世界舞台煥發魅力的經典案例
在蒙曼的眼中,盛唐還是詩人王維筆下的這個樣子:“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彼時的長安城開放、包容,多元的世界文化在這裡交流碰撞,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那裡商賈雲集。
而在今天,作為蓉歐鐵路起點的西部重鎮成都,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也正給這裡賦予更開放的格局、更包容的文化。
十九大代表、成都市市長羅強的包裡隨時裝著一張蓉歐鐵路的地圖。鋪開地圖,仿佛能展現在眼前的是,成都生產的電子產品、汽車,沿著鐵路線正駛向中東歐國家。他最經常聽到的商貿伙伴的贊嘆是,原來四川成都不僅有大熊貓,還有精良的電子產品。
羅強所接觸的“蓉漂”也變得多元了,不再局限於在培訓機構就職,而是有來自全球的經濟、生物、音樂等方面的高端人才。最近他聽說,一位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的畢業生應聘了四川交響樂團長號首席,要定居成都。這位叫亞歷山大的音樂人說,他覺得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中心。
形象比肩美國,靠的是對全球的貢獻
70后王秀杰出國留學時,對她的外國同學來說,長城就是中國的符號,但是今天她和她的團隊賦予了長城新的含義。
十九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導師王秀杰說,她的團隊在干細胞領域頂級期刊發過一篇封面論文,當時期刊的封面用的是王秀杰和同事設計的長城圖案,RNA分子長長的鏈條被畫作“長城”,上面分布著“烽火台”。
她說,在生命科學領域,全球的科學家越來越喜歡把自己的成果勾連上中國元素。在基因命名上,有的基因直接被命名為“yinyang(陰陽)”,一種調控水稻籽粒大小的相關基因被命名為“DA(大)”。
這些變化背后是中國科學家深度參與國際科研、為全球科技進步作出貢獻后獲得的同行認可。
今年8月,美國皮尤調查中心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全球最受歡迎國家,中美爭第一”。這份基於全球多個國家民眾的調查分析說,中美兩國美譽度目前基本持平,且近幾年,中國明顯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
在十九大新聞中心的一場記者會上,一位美國記者曾提問說,中國在全球的美譽度能比肩美國,是不是靠花錢做形象廣告?
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的回答是,中國國際形象的提升,靠得是對世界的貢獻。
那些響當當的世界貢獻包括,在國際金融危機陰霾下,中國經濟平穩,社會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創造了發展的“中國奇跡”﹔再有,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不僅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也對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公共衛生、減貧脫貧等全球性挑戰作出了中國貢獻。
艾瑞克·比埃是來自肯尼亞的記者,從他的國家到中國,最快的航程也要超過24個小時。
幾年前,他的生活中並沒有中國元素,但隨著中國援建的蒙內鐵路的建設和通車,住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他,每天生活的日用品中總有幾樣是火車從蒙巴薩港口運來的。蒙內鐵路修通前,往返兩地的隻有汽車,一般需要耗時10多個小時,而中國援建的鐵路跨越兩地隻需要3個小時。他說,蒙內鐵路就是肯尼亞人眼中的中國。
在羅強代表看來,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改變著蓉歐快鐵的起點、歐洲和中亞進入中國西部的第一個特大城市成都,也使得沿線的國家正逐步實現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
羅強記得,捷克總統顧問科胡特等多位外國政要到訪時均曾表示,會向企業、商會等竭力推介蓉歐快鐵。
如今的蓉歐快鐵,已經成為一條連通亞歐大陸的新經濟走廊。自2013年開行至今,開行數量、綜合裝載率增幅均穩居中歐班列開行城市首位,也使得成都今年1∼9月進出口總額同比實現56%增幅。沿途都是中國印記。
而2015年年底在在巴黎通過的《巴黎協定》因獲得最廣泛的共識,而被認為開啟了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篇章。
據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回憶,在協定簽署前,突然有一個國家動搖,但缺了這一張贊成票,整個巴黎談判就會功虧一簣。當時主持談判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秘書長找到解振華,希望中國能出面斡旋。
最終,這個動搖的國家給巴黎協定投下了贊同票,讓他們服氣的理由是,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自主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巴黎談判中,全世界都記住了中國對氣候變化進程作出的貢獻。
聽,中國聲音
十九大代表、天津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馮翠玲的同事中有一半都是外國人。她的這些外國同事甚至會和她討論,怎麼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有一次,學院的院長、一位美籍教授希望馮翠玲能給他推薦有關中國國家治理的書籍,馮翠玲推薦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幾天后,她看見這位外籍教授把英文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擺在了自己的桌子上。
10年前,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中國話》,歌裡唱到,“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發,嘴裡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那時候世界聽的可能確實是語言層面的中國話,而現在全世界希望聽到的是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引擎聲,以及全球治理的方案。
近年來,多位中國學者都曾經拜訪過“軟實力”之父,美國學者約瑟夫·奈,他最早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他認可中國近年來在軟實力方面打造的親和、負責任的形象。但他給去拜訪他的中國學者提意見說,軟實力還要體現在有能力去制定議程,包括說服和吸引其他國家的能力。
在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趙磊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走向世界,但中國人向外講故事的能力還有提升的空間。一個典型的案例是,熊貓和功夫,都是中國的元素,但中國卻沒有制作出《功夫熊貓》。
當然,光有講故事的能力,或者隻剩下講故事的能力也不能讓世界傾聽中國聲音。有觀點認為,中國要在世界有話語權,就得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這一點,從十九大新聞中心那場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記者發布會的火爆程度可以窺見一斑。
全世界主要經濟體國家的記者依然關注,中國經濟的增速目標是否能如期完成,會不會硬著陸,保持中國經濟定力的工具箱裡還有哪些工具,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等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也被廣泛關注。在這場記者發布會上,還有一種聲音,他們希望中國能更多地提供可復制的發展經驗。
趙磊認為,要讓世界聽見中國聲音,不僅要保持經濟體量,還要有聲量,得向約瑟夫·奈說的那樣,去參與議程設定、規則設定。近年來,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提出的亞投行、絲路基金、新開發銀行都可以劃在這個范疇。
研究那些曾在世界舞台享有話語權的國家,趙磊得出結論,一個國家要有說服和吸引其他國家的能力,那一定是把握主未來世界的潮流。
而當下及未來的世界潮流,就是中國提出的,命運共同體的主張。
這幾天,在採訪之余,一些外國記者去北京展覽館參觀“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展廳他們可以觸摸到十九大報告提到的重大科技成果的模型——天眼、蛟龍號、大飛機。他們的一個共識是,認識中國的眼光要變,得跟上中國的步伐。
(記者 劉世昕 張國)
相關專題 |
· 十九大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