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05: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再一次上升到了關乎民族和國家命運的高度。
把鏡頭回溯至5年前,黨的十八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在全世界是第一個。
過去5年,一幅水綠山青、江山如畫的生態文明建設畫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新的5年,鐵腕治污的決心更堅定、環保督查的手段更嚴厲、制度創新的探索更扎實,努力建設一個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中國,我們滿懷信心、充滿期待。
重保護——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十九大報告提出,“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是我們一直貫徹和堅持的。”雲南麗江永勝縣東山村黨總支書記李應芬代表說,“通過積極引導群眾轉變‘砍燒一片、播撒一地、收獲一籮’的粗放耕種模式,我們村積極發展生態產業,念好生態經、做好林文章,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深入老百姓的心中。今后,還要繼續鞏固和提升老百姓的生態意識,隻有意識到位,才能行動有力。”
“20多年前,赫章縣海雀村的老支書文朝榮就開始帶領村民植樹造林決戰貧困,全村森林覆蓋率從1987年的5%上升到了現在的82.5%,海雀的變化成為試驗區的一個縮影。”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畢節市委書記周建琨代表表示,生態建設是畢節試驗區三大主題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畢節生態文明建設快速推進。5年來完成營造林669.42萬畝,治理石漠化673.6平方公裡,治理水土流失471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從43.1%提升到50.28%。
從當初的“不毛之地”變為當下的“綠色銀行”,海雀村的變遷,不僅是畢節試驗區的縮影,更是當今中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十九大報告提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江蘇省常州市委書記費高雲代表說,生態文明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我們將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凝聚各方優勢、匯集各方力量,把生態文明融入社會建設的各方面,把常州建設成一個生態綠城。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周霽代表認為,生態環保是“必答題”,不是“選擇題”。周霽介紹,宜昌深入推進河湖長制和三峽生態治理“宜昌試驗”,加快構建生態環境整體保護體系、綜合治理體系、系統修復體系,系統解決長江宜昌段232公裡“山、水、林、田、湖、草”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沿長江一公裡紅線正在全面形成。
“不管走到哪個國家,我們都將依據當地的環保標准,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開展經濟活動。”江西銅業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龍子平代表底氣充足地說,江銅集團通過強化末端治理、過程控制、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起一整套覆蓋礦產開發全流程的環保體系,目前江銅銅冶煉綜合回收率達到世界同行企業第一的水平,噸銅冶煉綜合能耗保持世界同行企業第二的水平。
謀發展——
堅決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民生福祉,就要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各方面建設的全過程。”廣西北海市委書記王乃學代表說,“十二五”以來,北海市在環保領域的投入超過30億元。
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青山變金山的有效路徑,這是福建省南平市委書記袁毅代表讀完報告后的感觸。“南平地處閩江源頭,最大的特色是綠色。圍繞創新驅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南平重點打造旅游業、現代農業等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七大產業,有效助推南平產業升級和發展質量向上向好。”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堅持以綠色為導向的生態發展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電是清潔的二次能源。通過多年努力,江蘇已經實現了港口岸電的江河湖海全覆蓋,電動汽車的服務網絡已經遍布了全省各地,江蘇的老百姓逐步用上了‘放心電、省錢電、綠色電’。”國網江蘇丹陽供電公司線路班副班長方美芳代表說。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遵義縣考察時深情地說,“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至此,貴州這個生態優美但很脆弱的脫貧主戰場,吹響了苦干實干加油干的號角,打響了一場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態美的攻堅戰。
“我騎著馬嫁進了麻懷村,群山巍峨,我在馬背上戰戰兢兢。”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代表說,“在打通出山道路的前提下,我們這幾年退耕還林種中草藥、食用菌,林下散養生態雞,成立鄉專業合作社和勞務公司做活農村產業鏈,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800元增長到現在的8200多元,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
聽了十九大報告,鄧迎香信心更足:“麻懷村距離‘中國天眼’隻有7公裡,准備回去依托‘天眼’發展鄉村旅游和農家樂,把麻懷村打造成一個長久的綠色銀行。”
強機制——
給美麗家園筑起嚴密的防火牆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強化頂層設計、綠色導向,堅持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強大動力。福建省環保廳廳長朱華代表表示,福建把黨政領導生態環保目標考核結果列入績效考核,取消34個縣GDP考核指標﹔探索環境保護“監察、監管、執法”三位一體的管理機制,落實網格員3.6萬名,拿起法律利器,打通環境監管最后一公裡。
十九大報告提出,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今年江西省贛州市一次就問責了21名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落實不力的干部。“以‘零容忍’態度落實責任加強監管,組建生態綜合執法大隊,探索跨行政區域的生態環保聯合執法機制,變‘九龍治水’為集中管理,更好地保護青山綠水。”江西省贛州市委書記李炳軍代表說,學習十九大報告的一個重要體會是環保執法隻會越來越嚴、絕不放鬆。
“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先進理念和具體實踐,更需制度支撐。”四川省宜賓市委書記劉中伯代表認為,加強依法治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今后,隻有不斷探索和創新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才能有效遏制種種基於利益沖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才能為美麗家園建設添加一堵堵“防火牆”。
(本報記者汪志球、顧仲陽、王明峰、郝迎燦、張煒、鐘自煒、李茂穎、孫超、楊迅、金正波、申琳、龐革平、李縱報道)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23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十九大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