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報道

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

十九大舉行集體採訪,聚焦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2017年10月23日05: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網北京10月22日電  (記者張天培)22日,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的第七場集體採訪活動中,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參謀劉芳、陸軍第74集團軍某合成旅兩棲裝甲突擊車車長王銳、空軍航空兵某團團長劉銳、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教授王飛雪等4位代表,圍繞“中國特色強軍之路邁出堅定步伐”這一主題,接受中外媒體採訪。

中國軍隊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5年來,中國軍隊和其他各行各業一樣,在發展和建設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劉芳分享了她的切身感受和理解。

第一,中國軍隊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一個全方位的國際軍事合作新格局已經逐漸建立。第二,和外國軍隊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互信不斷加深,“目前我國已經與2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防務戰略磋商機制,借由這些高端對話平台,加強了戰略互信,促進了政策溝通。” 第三,國際軍事合作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比如軍艦互訪、雙邊和多邊的聯演聯訓聯賽、人員培訓合作、裝備技術交流,等等。第四,我們在進行國際軍事交流過程中越來越注重維權。第五,中國軍隊的大國擔當體現得越來越明顯。第六,中國軍隊發出的聲音越來越洪亮,“通過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團隊,講好中國軍隊故事,傳遞中國軍隊聲音,把我們的軍隊和外界、和民眾拉得更近了。”

中國軍隊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劉芳告訴記者,中國軍隊始終積極參與和支持聯合國維和事業,“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最大的出兵國,同時也是最主要的出資國之一。在多年的實踐當中,我們已經累計派出了3.6萬人次的維和軍事人員,其中13位維和人員犧牲了生命。上個月,我們剛剛完成了8000人規模維和待命部隊在聯合國的注冊工作。”劉芳表示,當我們軍隊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之后,當我們的國防能力提高到更高水平之后,中國軍隊將為國際維和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關鍵是人才

未來戰爭對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回答訓練中是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升戰斗力時,王銳說,“建設世界一流的軍隊,最關鍵的就是人才。我們部隊對人才的培養,不僅靠引進,還有組織的關心、領導的幫助。”王銳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是一名來自基層的戰士,拉練是部隊的傳統項目,按照規定,我們要背三四十斤的背囊,走七八十公裡路。拉練結束,新兵的腳長了一個個大血泡,連長、排長、班長一手拿著打火機,一手拿著針,幫我們挑血泡。當時戰友們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這體現了我們人民軍隊多年來的優良傳統。”

王飛雪認為,對於軍隊人才培養,首先,要把個人的興趣愛好、夢想、追求、理想和國家、軍隊的重大需求結合起來。第二,要敢於創新,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創新一定會面臨很多挑戰,特別是面向明天、面向未來,很多方面無法仿造和學習。第三,要善於創新。作為科研工作者,要採用好的方法,掌握新的知識。第四,要依靠團隊。“國防科技研究難度比較大、規模比較大、時間跨度也比較大,要想真正解決聚焦實戰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不可能僅僅靠一個人完成。”

軍隊正風肅紀,風氣向上向好

劉銳介紹,軍隊這5年來的輝煌成就,跟優良作風是完全分不開的。“我們軍隊戰斗力的成長、作風紀律愈發嚴明,相信大家在跟軍人的接觸過程中也深有體會。”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戰士,王銳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狠抓正風肅紀,處理了一大批像郭伯雄、徐才厚、谷俊山這樣的高級領導干部,確實是大快人心。”黨中央提出的“老虎”“蒼蠅”一起打,對基層部隊的風氣建設非常重要。“現在基層部隊風清氣正、越來越好,正是一個干事創業的好時候。”一些涉及基層戰士切身利益的事,比如士官選舉、立功受獎、考學提干等,全部公開透明、公平公正,考核重視能力、重視成績。

王銳以今年的士官選舉為例,“很多人想轉士官,但是隻有一半的名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開展比武考核,開展民主測評,看誰的民主測評分高,看誰的比武成績好、體能好、專業技能好,最終就能留下來。這樣,最后走的人也沒有任何怨氣,留下來的都能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好好干。”

能打仗、打勝仗,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十九大報告指出,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如何才能做到?

軍隊是要准備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斗力標准,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劉銳介紹:“十八大以來,我們團的軍事訓練工作抓得最緊的就是戰斗力標准,練得最多的就是實戰化訓練。我們充分利用現在常態化的南海戰巡、遠海遠洋訓練,組織各種不同機型與海軍聯演聯訓。通過這些訓練,我們的實戰能力和聯合作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今后我們在實戰化訓練上還要加大寬度、深度、廣度,真正做到習主席說的,能打仗、打勝仗。”

武器裝備現代化可以催生戰斗力的生成。劉銳希望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能夠盡快轉化和應用到武器平台上,為將來打勝仗提供有效的支撐。

王飛雪感覺到肩上的責任很重,“科技興軍,是我們的責任。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快速演進,新的需求層出不窮,未來的萬物互聯、工業智能化進程,對時間和定位的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23日 02 版)

(責編:王政淇、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十九大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直通十九大
    黨報天天讀
    海外看十九大
    學習詞典
    我是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