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報道

十九大時光:武平林改生態美了 百姓富了

2017年10月22日10:03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武平林改:生態美了 百姓富了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武平縣萬安鄉捷文村村民備受鼓舞,紛紛表示報告說到他們的心坎上。

2001年6月,捷文村被定為武平林改試點,並頒發了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証。

從全國第一本林權証到“全國林改第一縣”,從最初的林業發展舉步維艱到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15年來,武平縣傳承和發揚“干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的老區精神,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面積極探索、持續改革、大膽突破,從“四權”“三率先”到“兩統一”,持續為全國林改探路、拓路。武平林改的成功實踐,為全省、全國林改起到了樹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成了全國借鑒的樣本。

武平林改,成為閩西乃至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面旗幟。今年7月27日,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交流座談會在武平召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會上充分肯定了武平縣持續推進林改的經驗和做法。

武平地處閩西老區,土地面積2630平方公裡,轄17個鄉鎮、219個村(居),總人口39.2萬,是革命老區縣、原中央蘇區縣、全國南方重點林區縣。

林業,是武平最重要的發展資源,也是最大的發展優勢。然而,在2001年以前,當地林業發展存在“亂砍濫伐難制止、林火扑救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產業難發展、望著青山難收益”等五大難題。

為破解這些難題,2001年6月,武平選擇萬安鄉捷文村為試點,把集體林均山到戶,隨之形成了以“四權”,即“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武平林改模式。

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號林權証。2002年4月,武平縣委、縣政府正式出台《關於深化集體林地林木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

山分了,林權証發了,但沒有上面的紅頭文件,發下去的証算不算數,分下來的山會不會被收回,武平干群的心始終不踏實。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武平調研,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重要指示,為林改一錘定音。武平林改經驗由此逐步向全省、全國鋪開,當地最早提出的“四權”等林改模式被吸納進中共中央、國務院2008年6月出台的《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成為國家林改舉措。旋即,一場被稱之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又一次巨大革命”的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鋪開,武平因此被譽為“全國林改第一縣”。

今天的武平,生態更美、百姓更富了。15年的改革探路,武平縣造林面積71.5萬畝,超過林改前25年的總和,森林覆蓋率達79.7%,被評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典型縣、全國綠化模范縣。15年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萬元,農民人均林業純收入增加了8.1倍。

“種草珊瑚技術要求不高,效益卻挺高,畝產值能達到6000元。”民主鄉林榮村村民王傳龍說。林榮村有2萬多畝山地,大多是闊葉林,非常適合種植草珊瑚。去年,王傳龍投資20多萬元購買8萬多株草珊瑚種苗。草珊瑚當年種當年收,目前,村裡有11戶林農跟著王傳龍學著種植草珊瑚。

中堡鎮梧地村林農連永聰聽說縣裡對發展林下經濟在技術、資金上都有扶持,便投入資金發展林下養雞。目前他的養殖規模達到5萬羽,每年出產10萬多隻雞,產值400多萬元,還帶動周邊100戶林農開展林下養殖。

這些林農的致富經,正是武平持續推進林改“升級版”建設,促進“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的一個縮影。

近幾年,武平持續通過出台措施,鼓勵林農發展林下經濟。2016年,武平縣林下經濟實現產值24.22億元,同比增長22.7%﹔全縣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2.89萬畝,年產值10.78億元,成為全省15個花卉種植面積萬畝縣之一。新型林業經濟實體組織發展迅速,共有省林業廳授牌的“森林人家”48家,全縣培育形成新型林業經濟合作組織92家。

與此同時,依托生態優勢,武平縣還突出抓好文化生態旅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策劃建設環梁野山城鄉一體協調發展試驗區,實現“山上山下”統籌發展,全域旅游加快推進,生態旅游、苗木花卉、林下經濟等綠色生態產業交相輝映。(記者 邱妤)

(責編:唐心怡、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直通十九大
    黨報天天讀
    海外看十九大
    學習詞典
    我是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