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報道

專家解讀: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2017年10月22日09:44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顧 陽 熊 麗 李華林

嘉 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許召元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張 杰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趙 萍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主持人:如何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

許召元:我認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有4點:一是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我國要在一批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上佔領技術制高點,在新一輪產業革命進程中爭取彎道超車,縮小同領先國家的差距,培育全球主導權。

二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不斷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有利於引導和激勵企業不斷升級,追求卓越,提高價值創造能力,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企業能夠根據社會需求升級的要求,及時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不斷增加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的供給。

四是綠色低碳和節約高效。現代化經濟體系應轉向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

張杰:“質量第一”是全面建設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任務,是當前階段首要的工作重點和改革方向,而“效益優先”是全面建設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指向,是當前經濟發展成果的檢驗手段和具體導向。

首先,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體現在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方面,體現在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方面。其次,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體現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體現在中央部署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落實上。最后,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依賴於“以完善產權制度和優化要素市場配置為重點”的一系列經濟機制體制改革,依靠激發全社會最廣泛的創新創業動力,來激勵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

趙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是實體經濟的現代化,其次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化創新體系,再次是服務實體經濟的現代化金融體系,最后是促進經濟現代化的經濟制度體系。

當前中國實體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給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帶來了較大挑戰,中高端供給能力跟不上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制約了消費潛力的釋放。過去5年,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50%以上,今年上半年消費貢獻率更達到了63.4%。國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減稅、“放管服”改革釋放制度紅利,降低企業綜合成本,並通過激發創新活力,促進新舊動能快速轉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為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體經濟是根基

主持人:為何要強調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張杰:十九大報告提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中國經濟規模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然相對落后,這就是經濟發展不充分的集中表現﹔另一方面,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以及收入差距仍然較大的矛盾和問題又凸顯出來,這就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集中體現。

針對經濟發展不充分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如何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的競爭力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作為解決中國經濟當前關鍵短板的“牛鼻子”,要通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化解不同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收入差距難題。

趙萍: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要強大,就必須注重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當前,在我國工業全部22個大類中,紡織品、電力裝備、交通工具等七大類行業規模名列全球第一,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當前世界各國紛紛吸引投資回流的背景下,實體經濟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這是當前強調發展實體經濟和提升發展質量的背景所在。

許召元:十九大報告提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其背景是我國經濟增長正處於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轉型的重要階段上。

我國很多產業的規模都已經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同時,我國經濟仍存在質量總體水平較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的問題,特別是面臨著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張與發展空間有限的挑戰。要進一步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開拓新的增長空間,就必須盡快實現增長模式從傳統的數量擴張轉到質量提升,從要素驅動轉到創新驅動。

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

主持人:當前實體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趙萍:客觀來看,我國實體經濟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實體經濟總體的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產品的供給能力不足﹔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並長期存在,新興技術和產業領域全球競爭的制高點掌控不足﹔我國實體經濟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必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的經濟質量優勢。

許召元: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主要面臨三大挑戰:一是資源環境承載力出現強制約,成為硬瓶頸。二是實體經濟面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雙重擠壓。也就是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面臨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競爭,而在高端制造業方面面臨發達國家的打壓。三是傳統產品需求的增長空間不足的挑戰,無論是國內需求,還是國際貿易,近年來都出現了數量增長放緩的現象。

張杰:我國企業產品質量提升和生產效率提升能力,相對滯后於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特別是傳統制造業表現尤為明顯。

當前,中國新經濟新動能正處於從量變逐步向質變轉化的關鍵轉折期。然而,在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的諸多方面,還面臨一系列突出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制度環境約束。具體來看,還有在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不匹配、勞動力技能供需錯配、制造業部門負債率高、產能過剩等若干問題,迫切需要採取有效的系統性改革措施來加以解決。

進一步做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主持人:對於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有哪些建議?

許召元: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應該關注3個方面:一是發展先進制造業,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領域,爭取彎道超車,培育世界領先企業,培育若干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國際競爭力。二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為促進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創造體制環境。三是要優化創新環境,不僅促進政府、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創新投入,更要提高研發人員的創新積極性,還要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培育更多創新型人才,塑造我國人力資源新優勢。

張杰:十九大報告針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實體經濟水平,做出了具體的部署和安排。建議進一步細化相關改革重點和舉措:加快以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機制為導向的法治體系改革和建設﹔促進以產品質量提升為核心的高經濟質量發展模式的加速形成﹔加快構建與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體系培育和提升的內在需求相匹配的現代金融體系。

趙萍:要提高實體經濟發展水平,就必須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著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另外,還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要為實體經濟打造寬鬆的融資環境。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責編:沈王一、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十九大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直通十九大
    黨報天天讀
    海外看十九大
    學習詞典
    我是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