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報道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大起來”到“強起來”

代表、專家熱議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新使命

2017年10月22日08:4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大起來”到“強起來”

主持人:靳曉燕 龍軍 王建宏

嘉 賓:

肖國安(十九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

杜建錄(十九大代表、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院長)

朱益明(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進入新時代,必須賦予中國教育新的發展要求、發展內涵。本報特邀三位代表、學者,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主持人: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為我國發展明確了新的歷史方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同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也進入了新時代。請問如何看待新時代中國教育的新使命、新特征?

肖國安:總體上看,我國已基本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正朝著“上好學”的新的歷史目標邁進﹔已經實現了“大起來”的目標,正朝著“強起來”的目標努力。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大起來”到“強起來”,這是一個歷史分水嶺,也是判斷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的主要標志。

杜建錄: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在中西部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特別是在當前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中西部教育承擔著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脫貧攻堅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西部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經費投入大幅增加,辦學條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學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水平穩步提高。但是,和東部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比如在高等教育領域,中西部有十多個省區還沒有部屬院校。

朱益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兩個戰略判斷,令人振奮、催人奮進。作為教育研究者,我們必須加緊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背景下,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定位、新使命、新特征。

十九大報告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概括了新時代中國教育的新使命、新特征,我們必須對此有全面深入的認識。

主持人:當前中國教育發展水平已經邁進世界中上行列。但對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當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現狀,創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還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肖國安:當前,教育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突出表現為質量性、結構性矛盾。質量性矛盾是指優質教育資源總體上仍然短缺,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求。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農村教育整體還很薄弱﹔普職教育發展不協調,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還不足﹔人才培養結構不太合理,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發展呈現出四個主要特征:一是教育供給從總量增長向優化結構布局轉變。過去很長一個時期,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擴大供給總量,解決“有學上”的問題。經過幾十年發展,目前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入學率均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有學上”的需求。按照教育發展規律,在教育規模和普及程度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教育供求關系將發生重大變化,從“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因此,新時代教育發展必須適應教育供求關系變化,把發展重心從總量增長轉到優化結構布局上來,著力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教育質量從片面追求升學向學生全面發展轉變。新時代教育發展必須適應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打破應試教育思維定式,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做法,堅持立德樹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三是教育公平從機會公平向過程公平轉變,努力讓每個孩子有同等機會獲得適合自身的教育。四是教育資源從重點配置向基本均衡配置轉變。在新時代,基本公共教育資源應當實行均衡配置,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發展差距,抬高底部、夯實基礎,推動每一所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朱益明:中國教育發展水平邁進世界中上先進行列,這是我國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得到鞏固、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結果。我們不能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還要正視未來的挑戰與任務。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熱”、高中教育的重應試與高等學校辦學同質化傾向明顯等現象與問題,本質上還是公平與質量的問題。辦好教育,公平是基礎,質量是保証,兩者互為關聯、相互影響。為此,需要在發展中提升公平與質量,以體制機制創新破解公平與質量之間的矛盾。

公平的教育不只是教育機會的提供,更是基於“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觀感受和“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公平需要在政府“供給”機會的基礎上,轉向實現個體“需求”的滿足。公平的教育需要國家教育體系中學校類別豐富多樣,需要建立適合於每個個體的教育與學習體系。在學校層面同樣需要更加豐富多元的課程與教學,實現學生個別化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從而改變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教育教學狀況。

有質量的教育需要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要求,展現中國思想。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很顯然,中國教育的質量必須緊緊圍繞培養什麼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而展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教育質量。

主持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教育發展的總體要求,同時對今后一個時期的教育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我們應該怎樣具體落實呢?

肖國安:黨的十九大報告為今后一個時期的教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二要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三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教育發展必須在推進教育公平上精准用力、持續加力,既要拓寬教育公平“量”的維度,在均衡配置資源上出實招,又要厚植教育公平“質”的深度,在提高教育質量上求實效,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四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任務。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隻有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廣大教師待遇有保障、工作有體面、發展有舞台,才能讓優秀教師安心從教,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中來。

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其中,建設教育強國是總體發展目標,加快教育現代化是推進路徑,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檢驗標准,三者內在統一、密不可分。

杜建錄:歷史証明,一個國家要完成邁向現代化強國的歷史轉型,不僅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支撐,還必須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這種軟實力突出表現在文化自信上。而文化自信的養成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靠教育,要通過各種教育方式,讓青年人了解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了解中國近代屈辱史,了解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奮斗史,激發青年一代的自豪感、幸福感,使民族自信發自內心深處,由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想信念。

朱益明:在開放的時代,中國教育更需要自信,要有勇氣和能力把中國教育的成功范例、有效經驗和理論觀點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提高中國教育的參與度,擴大中國教育的影響力。

(責編:沈王一、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十九大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直通十九大
    黨報天天讀
    海外看十九大
    學習詞典
    我是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