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報道

從地裡長出來的自信

5位十九大代表就“農業科技創新”接受記者集體採訪

2017年10月22日08:4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地裡長出來的自信

這是一次“接地氣”的集體採訪。

接受採訪的5位代表全部是常年和“泥土”打交道的人。21日19時,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集體採訪,主題為“農業科技創新”。

“我是中國的‘小麥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小麥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說:“我可以自豪地告訴大家,中國的小麥育種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我們‘小麥人’,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有信心、有能力為確保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綠色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自信,洋溢在台上每一位代表的臉上。這份自信,來自過硬的研究能力,也來自扎實數據中所蘊含的實實在在的成績。

長期從事農業研究的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得到長足發展,這從三個指標可以得到體現:第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去年已經超過了56%﹔第二,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5%﹔第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2016年穩定在96%。“了不起!”唐華俊感慨道。

“我是一名研究設施園藝的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領域,我們嘗試把科學院的科研成果連接應用單位和農民,打通產學研融合的‘最后一公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研究所研究員、農業部休閑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魏靈玲說。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搭建了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技術體系,解決了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關鍵問題,讓農民看到了科技成果帶來的經濟效益,農民因此更願意尋找科技成果的支持了。

在場的另一位女代表沈玉君,是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雖然我們的工作是和畜禽糞便、秸稈這些又臟又臭的東西打交道,但是我們科研的目標是非常美好的。”這位主要從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關工作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組令記者驚嘆的數據:到2016年年底,我國畜禽分污的資源化利用率達60%以上,秸稈的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農業更綠,讓農村更美,讓農民更富。”

凌繼河代表是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綠能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他通過規模化經營帶領農民致富。“我們現在流轉土地20070畝,托管土地35700畝,年加工稻谷40000多噸,已經帶領6700戶農民致富。”凌繼河說,他的心得隻有3個詞——“良種、良法、良田”。通過引進優質品種,他們種植的品質比較好的大米最多賣到18塊錢一斤,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良法,指的是全程機械化。“以前人工插秧一天一畝,現在高速插秧機一天插五六十畝,產量還更高。”良田,就是建設高標准農田。

在這幾位代表看來,中國人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不斷豐富、豐盛,就是中國農業科技進步最直觀的體現。面對如此接地氣的代表,記者們爭相提問。在場的外國記者紛紛感慨:“沒有想到,中國的科學家這麼可愛,中國的農業這麼發達!”(記者 蔣新軍 彭景暉 杜羽)

(責編:沈王一、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十九大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直通十九大
    黨報天天讀
    海外看十九大
    學習詞典
    我是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