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08:26 來源:人民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金融建設指明了方向。
金融制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制度,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價值,就在於在儲蓄者和企業之間用最優的成本架起一座橋梁。把脈當前中國金融體系,不能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准確定位金融改革的關鍵痛點,既要疏通堵點,又要標本兼治,才能促進經濟與金融的良性循環。
發展直接融資不能簡單等同於增加IPO數量
十九大報告在建設現代金融體系中,明確提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2016年我國社會融資存量為167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佔比67.9%,達113萬億元,企業債券佔比10.59%,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佔比僅為3.74%。中國的企業融資目前仍然過度依賴商業銀行。而在銀行體系中,資金天然會流向有硬資產抵押、政府隱性擔保的傳統國有企業。拓寬金融供給渠道,打通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條動脈”,解除金融供給量的抑制,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點。
2016年3月以來,証券監管層著力於倡導和推行IPO常態化,這對於緩解IPO“堰塞湖”,拓展企業融資渠道,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彌補金融體系短板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但需要重視的是,不能把發展直接融資簡單等同於增加IPO數量,完善直接融資的基礎金融制度,注重“質量”的提升,是發展直接融資的基礎和治本之策。
以創業板為例,對擬上市公司設定一定的財務門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篩選作用,但需要與時俱進,與新興企業發展的新特點相適應。
隨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越來越高,互聯網科技、大數據等新興經濟的逐步涌現,新供給、新動能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與傳統產業不同,這些產業往往是輕資產、科技型、服務型企業,其盈利模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傳統產業中,一般要先有銷售收入才能有利潤,進而為股東創造價值。而對於知識產業、信息產業、文化娛樂產業和其他服務業,可以是先有社會公眾價值,再有盈利模式。在積累知名度、迅速搶佔市場、獲取社會公眾價值的時期,其盈利可能是負的,而一旦形成了公眾價值,自然會形成多元、彎曲的盈利模式。如果隻強調前期的盈利能力,而忽視了產業新的發展模式和未來的盈利潛力,就會把類似於京東、微博這樣的新經濟企業拒之門外。
同樣,強化和完善退市制度,也不應僅僅將標准局限於財務數據,而應把決定權更多地交給市場。比如,公司市值較低或公眾持股市值、持股數較低等市場指標,也可以納入到退市的標准中。
無論是注冊制還是審核制,創業板應更好地發揮服務“創業”的作用,讓有發展前景的公司能有機會上市,讓差的公司、圈錢的公司能夠被很好地鑒別出來,通過深化制度改革,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這個質量並不是簡單通過財務指標進行“質檢”,而是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讓市場和投資者來質檢,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不能把服務實體經濟簡單理解為“融資”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強調,金融要把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有利於提升資本的供給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但不能把服務實體經濟簡單理解為“融資”,更需要重視優化供給結構。
我國擁有超過100萬億人民幣的儲蓄和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錢”卻很貴。市場更是一邊鬧“錢荒”,中小企業貸不到款,一邊鬧“資產配置荒”,金融機構找不到優質標的,企業和儲蓄者之間似乎有著一道鴻溝。
為實體經濟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方面,但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對於有發展潛力的新經濟而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需要給其融資,但對於“僵尸企業”,服務實體經濟是要及時“撤資”。
具體而言,對於新興產業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過創新金融產品,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提升金融的整體服務水平。對於產能過剩、環保不達標、產業領域低端、缺乏長期盈利能力的傳統制造業,若出於政府隱性擔保、銀行降低不良貸款率等方面的考慮,仍不斷輸血維持生存,則會破壞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資本太多流向這些“僵尸企業”,會降低資金的配置效率,對創新型新供給企業產生擠出效應。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在重視抵押擔保的同時,應穿透到企業融資的“實質”用途,不能簡單的“一刀切”。比如,對於增加融資優化主業的企業,在合理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應予以支持﹔而對於融資資金不進入主業反而從事金融投資的,應予以控制,降低企業的負債率。
同時,融資只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方面,支持產業轉型的企業並購重組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方面。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依法、合規的並購重組,尤其是能夠形成良好協同效應的相關產業之間的重組,有利於企業的轉型升級。
據統計,2016年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並購重組678筆,涉及金額1.02萬億元﹔信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共發生並購重組交易270筆,涉及金額3200多億元。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並購貸款等,允許這些企業在資本市場發行可轉換債券、發行優先股票等,鼓勵社會資本通過股權投資、產業基金等方式參與企業並購重組,有利於促進舊動能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發展。
大銀行服務中小企業要先練“內功”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終端消費者,金融內部空轉、資金供給效率低下,最終的結果隻有兩個:要麼脫離實體經濟形成金融泡沫,要麼作用於實體經濟但提升了整體融資成本,降低了資金供給效率。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本源,但在這過程中要把准脈,發揮不同金融機構的競爭優勢,讓合適的金融機構去服務適合的實體經濟。
國有銀行的信貸審批流程相對傳統,更注重資產抵押和政府信用擔保,每筆貸款的信貸審批成本相對固定,資金規模較大,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對於政府基建項目、大型國有企業融資、“一帶一路”建設等資金需求規模大、比較適合傳統信貸審批流程的項目,國有銀行更有優勢。
反之,對於單筆信貸金額較小,輕資產或信用貸款,國有銀行則競爭力不足。其以傳統的信貸審批技術與流程,尚不能覆蓋單筆小微額貸款的成本。即使出於戰略或政策等因素考慮,成立了專門的小微企業部門,也會面臨缺乏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等現實掣肘,甚至演變成僅為了完成戶數、金額指標的“樣子工程”,表面上是支持小微企業,實際上可能會採取變通的方式。比如,一筆大額貸款拆成數筆小額貸款,或者為了滿足開戶指標,每家企業僅僅提供幾萬元貸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國有銀行也需要服務中小企業,但前提是必須先把內功練好,提高資金的供給效率,降低供給成本。在管理成本、信貸審批制度、金融科技融合等領域建立核心競爭優勢,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優化線上貸款流程,提高差異化風險定價能力等,而不是僅僅為了響應號召,搞“樣子工程”。
中小股份銀行、村鎮銀行或民營銀行的決策機制相對靈活,審批效率較高,創新能力較強,這一點正好符合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一些中小銀行具有一定的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對於地方企業的經營狀況、征信情況等更為熟悉,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能夠引入硬資產抵押之外的指標來合理評估貸款風險。這種小而精的金融機構,不盲目擴張或多元化,扎根區域和本土,能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
像微眾銀行、百信銀行這樣,具有大數據優勢的民營銀行,恰恰彌補了大型銀行的劣勢,可以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優勢,整合交易記錄、客戶評價等數據,創新信貸評價體系,做出前瞻性的評估,用技術創新覆蓋掉小微額貸款經營成本,進而能夠為小微企業、個人提供差異化、便捷的金融服務。
“百病源於經絡堵”。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當存在金融抑制時,資源配置功能就會下降,資本的供給成本就會提高,供給效率就會降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要疏通經絡,解除金融供給量的抑制,多渠道服務實體經濟﹔要優化供給結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要對症下藥,提高金融供給效率,讓合適的金融機構去服務適合的實體經濟。通過深化金融改革,解除金融抑制,促進經濟與金融良性循環,才是治本之策。
(作者系萬博研究院新供給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專題 |
· 十九大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