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報道

五位代表暢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2017年10月21日10:04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五位代表暢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新四大發明”靠中國技術支撐

●體制優勢有助於攻克科技難題

●營造適合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10月20日晚,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第四場集體採訪,5位來自科技領域的黨代表暢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讓生活越來越好

創新和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正在讓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與會的5位代表用接地氣的語言揭示了背后的奧秘。

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代表以共享單車舉例,“為它做支撐的,有天上的‘北斗’衛星,地上的物聯網、互聯網和大數據。”

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代表進一步解釋,“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網購和共享單車,都以中國的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支撐,其中服務器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支撐作用。

王恩東代表說,服務器是信息化的重大裝備。5年前,全球前5的服務器企業中沒有中國的,現在一半以上是中國企業。中國服務器產業實現了從跟隨到並行再到領先的跨越式發展。

南昌大學副校長、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江風益代表帶領團隊在LED燈光源這一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取得了巨大成績,而去年一年,中國LED市場消費規模5000億元,全國范圍內節約用電1400億度,減少碳排放1.2億噸。

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研究員、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秀杰代表所在的中科院近年來先后開展了“分子模塊育種先導專項”和“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先導專項”兩項研究,前者能夠在鹽鹼地上種出紅高粱,后者能夠解決女性子宮瘢痕修復的實踐。

創新驅動助力經濟發展

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在科技界代表們看來,絕非偶然。

“世界上的經濟大國無一不是科技大國。”王志剛代表多次提起這句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5位代表看來,這對科技工作者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中國的科技現在在世界上起碼是第一陣營,而且有些方面還走在最前面。但是越往前走,科技的難度就越大、壓力就越大。伴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提升,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王志剛代表說。

“正是我們體制的優勢,才使我們取得了巨大的科技發展成就。”王秀杰代表表示,體制優勢可以針對國計民生有重大需求的項目進行組織研究,而建制化、體制化的力量也有助於攻克科技難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產學研深度融合’,讓我感到非常激動。”在陝西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代表看來,科技工作者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方面應該有所作為。

如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江風益代表說,如果從基礎研究開始做技術創新工作,3年之內要想做到應用不太可能。但如果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進行深度融合,在3年之內可望做出一些新技術,搞出一些新應用,從而驅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為人才提供最好的環境

“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就是科技人才。”盧建軍代表的這句話得到了其他代表的贊同。

如何真正激發人才的原動力?盧建軍代表表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而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就是科技人才,政府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充分尊重科技人員創新,以更加包容的胸懷寬容科研失敗,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適合科技創新的環境。

王秀杰代表是中科院“百人計劃”從美國引入的歸國人員。“現在,我們在科研項目的申請、科研經費的使用等方面有了越來越多的自主性,容錯機制的推出也讓科技工作者敢於放手大膽去做。”王秀杰代表說。她期待未來科研評價方面有更好的政策,促進科學家從科研的目的出發,更好地合作。

據王志剛代表介紹,近年來,通過不斷出台政策,以往困擾科技人員的經費報銷難、成果轉化利益分配不清、院士評選不規范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使科研人員更能靜下心來投身科技事業。

王恩東代表進一步表示,高端人才引進過程中,住房、子女入學等配套政策的跟進,讓科學家不僅能來,更能安心扎根。

(記者 張世光 沈剛)

(責編:沈王一、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十九大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直通十九大
    黨報天天讀
    海外看十九大
    學習詞典
    我是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