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報道

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文化發展開創新局面”集體採訪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繁榮

記者  張  爍

2017年10月21日05: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尋找工匠精神”系列舞台劇、遼寧人民劇院經典劇目《祖傳秘方》在台灣國父紀念館大會堂演出。
  鄧淇丹攝
  圖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倪秀梅在新西蘭國會大廈向外國友人介紹方正剪紙。
  楊洪亮攝
  圖③:中國和東盟國家嘉賓共同出席2017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開幕儀式。
  彭 寰攝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0月20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三場集體採訪,主題為“文化發展開創新局面”。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中央電視台駐北京記者站站長王小節,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西亞非地區廣播中心主任夏勇敏等黨代表現場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從高原邁向高峰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情況有無改變呢?

“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之后,廣大戲劇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成為一種風氣。”宋寶珍舉例說,中國國家話劇院有位年輕編導,為創作一台反映西藏地區人民生活的戲劇,曾去西藏近20次。“我們面臨著歷史上最好的話劇發展時期,我對將來中國話劇舞台上產生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偉大史詩性作品很有信心。”宋寶珍說。孟廣祿也介紹,這幾年,戲曲人下基層、進校園,有責任、有擔當、有理想、有夢想,讓好的戲曲唱得響、站得住、留得下。

作為媒體,如何在保持主流、權威、公信力的前提下擁有更好的傳播效果?“節目應既有筋骨、又有溫度、更有正氣,緊扣時代主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觀眾們感受到真善美。”王小節舉例說,央視前不久連續推出的《將改革進行到底》《巡視利劍》等7部大型專題紀錄片,觀眾人數近10億人次,正是用真心、動真情的結果。

講好中國故事

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那麼,如何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

從事國際傳播的夏勇敏,正帶領著一支由100多名中國員工和30多名外籍員工組成的團隊,每天用7種語言向亞洲和非洲30多個國家的5億多人進行媒體傳播和文化交流。他舉例說,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之所以在坦桑尼亞熱播,關鍵在於使用了受眾聽得懂的語言、聽得進的方式、能引起共鳴的故事,隻要找對了方式,就能把中國故事說好。“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在國際傳播、跨國傳播過程中,文化既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對外傳播的很好內容。”夏勇敏說。

我們通過開放了解世界,世界也通過開放了解中國。劉玉珠介紹,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我國和多個參與國家開展了15個境外聯合考古項目合作,對5個參與國家進行了文物修復方面的援助,援助金額都達上億元,旨在保護別國文化,加強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不同文明、不同國家文化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才能達到彼此尊重,民心相通。”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那麼,該如何處理好保護、利用、傳承之間的關系?

劉玉珠表示,文物保護自始至終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這涉及文物安全,是底線也是紅線。文物隻有在保護好的前提下才可能被利用和傳承。在保護好的前提下,要充分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國家的文明進步服務。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談到香港回歸20周年時,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文物受到香港市民熱捧,劉玉珠表示,國家文物局一直比較重視香港和內地在文物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文物的展覽展示,讓香港市民了解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了解了祖國文化遺產,增加了對祖國的認同感。將來,國家文物局還會繼續加強和支持這方面的工作。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21日 08 版)

(責編:馮人綦、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十九大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直通十九大
    黨報天天讀
    海外看十九大
    學習詞典
    我是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