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11:06 來源:法制日報
“法官隻有融合法理情辦案,才能讓群眾既感受到法度,又感受到溫度,法律才能更有活力更接地氣。”黨的十九大代表、江蘇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長陳燕萍,是政法戰線上的老先進老典型。
從扎根基層法庭擔任普通書記員,到走上法院領導崗位,陳燕萍在法院工作30年所形成的“陳燕萍工作法”,將黨的群眾路線落實到具體審判實踐中,用真心、真情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她先后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范法官、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殊榮,當選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黨的十八大代表。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法院的代表,我深深體會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中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深深感覺到全社會法治信仰的樹立任重道遠。”陳燕萍說,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需要通過一次次不厭其煩的釋法、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調解,最終形成勝敗皆服的判決,更需要通過審判工作,提升群眾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
今年4月,她所在的靖江法院刑事巡回審判團隊走進常州大學懷德學院大禮堂,公開審理一起因追討賭資引起的非法拘禁案。這個非法拘禁團伙中有兩名90后,審理中他們說,並不知道強行帶走、語言威脅等行為已經觸犯刑法。
“台下的大學生們對此熱議,有什麼比無知犯罪更令人痛惜的呢!”陳燕萍回憶起審判場景,“青春期是最易沖動的年齡,為什麼選擇在五四青年節前夕到學校開庭,就是要讓學生更多體會到法律知識的重要性,避免人生花季因沖動犯罪、無知犯罪而遺憾終生。”
“群眾走近法律,才能更好知曉、理解和認同法律。法官不僅僅是案件的審理者,還是普法宣傳員。誰執法誰普法,是每個法律工作者應盡的社會責任。”陳燕萍表示。
“能夠擔任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對我來說,既是無上的光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陳燕萍說,民眾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觀念,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法院應該在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同時,積極踐行黨中央提出的“誰執法誰普法”要求,更多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方式,舉辦巡回審判、公眾開放日等活動,並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引入電視直播、網絡直播等形式,讓更多的人能夠直接觀看庭審、執行的全過程,正確引導、潛移默化,在人民群眾心中播種下信仰法治的種子。(記者 丁國鋒)
相關專題 |
· 十九大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