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報道>>獨家特稿

採訪十九大記者京城訪"古"問"今"  外媒贊嘆中國巨變

2017年10月17日15:11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0月17日電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在即。作為世界觀察中國發展的最佳窗口,十九大吸引了全球媒體關注目光。目前,已有超過1800名境外記者報名採訪,其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金磚國家的記者報名尤其踴躍。

  十九大新聞中心在媒體服務保障工作上推出諸多便利舉措,為記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新聞信息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九大開幕前,新聞中心組織中外記者在北京及周邊城市參觀採訪活動,為十九大預熱,也備受媒體記者歡迎。

  從10月12日開始,十九大新聞中心組織了15條線路的採訪活動,涉及歷史文化與公共服務、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多個方面,讓中外記者近距離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發展成就。

  一名俄羅斯記者在故宮博物院體驗虛擬現實(VR)作品。(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 攝)

  故宮裡遇上“黑科技” 記者體驗“穿越”

  有著近600年歷史的故宮,成為不少中外記者了解中國歷史的首選。10月14日,在主題為“中國歷史文化與公共服務情況”採訪活動中,眾多境外媒體記者登上宮牆一角,駐足遠眺,一覽故宮全景。

  韓國文化廣播公司記者鄭強說,中共十九大召開前組織這樣的採訪活動非常好,可以幫助境外媒體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活動非常好,十分珍貴的機會。”

  在故宮端門城樓上,“黑科技”十足的數字體驗展,吸引了中外記者駐足觀看。活動現場,4套VR設備和6個互動體驗區,借助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現代技術,完整再現了古代養心殿內典型的活場景。記者們還能體驗“召見大臣”“朱批奏章”“穿搭清裝”等活動,如同身臨其境。

  歷史古跡與現代科技的交相融合,令來自美國全美電視台記者陸昱印象深刻,“用虛擬現實技術再現養心殿內場景,讓人仿佛穿越歷史。”

  台灣中國時報記者王銘義從歷史文化保護的角度提出建議,“大陸這些年變化很大,故宮也是,保護和管理變得更加現代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也常常交流,互相借鑒。”

  位於故宮正南向的永定門城樓,這兩天也迎來一批採訪十九大的媒體記者。透過已有700年歷史的北京中軸線,記者們對中國近些年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

  柬埔寨《高棉日報》駐北京記者張春河說:“北京的中軸線體現著中國人的審美,是這個城市發展歷史的濃縮,就像社會發展的一條向前推進的軌道,濃縮著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名日本媒體記者用“快”字概括中國近五年來的發展。(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 攝)

  走社區 逛工廠 多角度了解中國變化

  位於北京亦庄經濟開發區的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產企業之一。在公司展廳裡,一塊8K分辨率的超高清顯示屏,令日本共同社記者西川廉平驚嘆。

  西川廉平說,“這個屏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日本公司也在生產,沒想到中國企業也可以生產這種領先世界水平的屏幕了。”

  在這場主題為“北京科技創新發展情況”採訪活動上,西川廉平與其他採訪十九大的媒體同行一道,近距離了解中國在液晶屏幕生產、大數據分析、雲計算、創意文化等領域的發展情況,領略了中國企業的創新實力。

  在北京主城區東城區景山街道吉祥社區、西城區廣寧街道報國寺社區內,十九大新聞中心組織了中外媒體記者實地採訪社區基層黨建,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基層黨組織的具體工作。

  在聽完一名老黨員講述的近些年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后,一位日本記者在黑板上寫下中文“快”字,以此概括中國近五年來的發展變化。

  此次十九大新聞中心組織的北京市周邊採訪活動,共有15條線路,主題多樣,涵蓋歷史文化保護、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明等眾多領域。同時,每場活動的行程安排都十分緊湊,內容豐富,便於境外媒體記者從多角度了解中國。

  美國全美電視台首席記者陸昱說,“這種十九大召開之前的預熱採訪非常好,可以讓外國記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在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發展變化,非常接地氣。”

(責編:趙超、萬鵬)
相關專題
· 十九大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推薦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直通十九大
    黨報天天讀
    海外看十九大
    學習詞典
    我是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