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委书记孙兆林:让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八大专题报道--人民网
人民网

葫芦岛市委书记孙兆林:让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人民网记者 文松辉

2012年11月16日11:25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十八大代表、辽宁省葫芦岛市委书记孙兆林。
十八大代表、辽宁省葫芦岛市委书记孙兆林。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十八大报告里面这点给我的感受最深。”十八大代表、辽宁省葫芦岛市委书记孙兆林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我愿意和你聊聊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话题。”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居家养老”创新社会养老模式

随着“人口红利”时代渐行渐远,今天抑或明天的老人,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孙兆林结合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的问题。

孙兆林告诉记者,近年来,尤其是十七大以来,葫芦岛市高度重视老龄化养老工作,探索出了“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使老有所养成为现实。目前,在葫芦岛市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老年人家庭自我照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这一做法也在葫芦岛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和赞誉,社会效果显著。

“‘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政府包养’,而是由政府出资聘请轻度残疾人、‘4050’妇女来照顾重度残疾人和空巢老人。”孙兆林介绍说,在葫芦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4050”妇女就业比较困难。轻度残疾人找不到工作,“4050”妇女因为要照顾孩子或老人,也无法离家外出打工,这部分人群的家庭一般都比较贫困,经济和精神压力大。政府招聘这批人,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请她们当保姆,照顾那些重度残疾人和符合照顾条件的老人,一方面解决了她们的就业难题;另一方面也使“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实现了全覆盖。

“ ‘居家养老’的好处体现在一举多得、一举多赢。‘居家养老’服务员选聘,弱势群体优先。”孙兆林说,“居家养老”创新了社会养老模式,它兼顾各方需求,一方面解决了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减轻了政府整体救助额度;另一方面缓解了日益严峻的社会老龄化养老问题,实现了“居家养老”的全覆盖。

孙兆林认为,“居家养老”是养老工作的创新之举,这种模式将使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同时也将有力促进“老有所养”目标的实现。

要让棚户区居民“住得进、住得好、住得稳”

谈到“住有所居”的话题,孙兆林说起了棚户区。“棚户区大多是50年前‘先生产,后生活’的‘遗物’,有人形容它是‘城市里的农村’。这些当年为了加紧生产而修建起来的简易房子从未翻修过,几乎全部是一片片低矮破旧的危房。棚户区成了城市危房集中区域的代名词。”他说,““随着那些棚改小区的建成完工,越来越多的群众将入住棚改小区,怎么样让棚改居民住得进、住得好、住得稳,将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孙兆林随后向记者介绍了葫芦岛市棚户区改造的情况。他说,棚户区改造是葫芦岛市的“一号民生工程”,葫芦岛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成效最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 特别是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涉及12片,4.2万户,占全辽宁省任务的29%,为辽宁省最多地区。

为了解决棚改居民“住得进”的问题,葫芦岛正在下大力做好住房分配工作,真正做到阳光操作,公平分配,切实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为了让棚改居民“住得好”,葫芦岛在棚改小区建设伊始,就提出了把“保障性住房建成精品安居小区”的棚改要求,因此,在棚改小区建设过程中,葫芦岛加大了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仅建设好水电、供暖、供气等配套工程,还着力加大了棚改小区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棚户区居民入住后,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可以在小区里得到满足;为了让棚户区居民“住得稳”,葫芦岛从解决棚户区居民就业工作入手,采取帮助“4050”棚改居民解决公益性岗位、与周边企业签订就近就业用工合同等措施,为棚改居民就业、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

孙兆林最后说,“棚户区改造,不单单是建几座楼房,而是切实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棚户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把棚户区改造工作做得细之又细,真正让棚户区居民住得进、住得好、住得稳。” 


相关专题

分享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